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宪发
□本报记者苏展
“想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什么都要凭购货本和票证。对于老百姓来说,很多时候一票难求。每逢户口迁入迁出,需办理粮油票证,手续繁琐;要出差,必须换‘全国通用粮票’。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凭购货本购买分配给每户的黄花菜、木耳等。不但不能挑肥拣瘦,而且还要排拥挤不堪的长队。那个时候能吃上一口肉,根本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说起这40年来的变化,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宪发感慨万千。
曾宪发回忆,改革开放后,经济逐年增长,物资不断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种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为粮食放开价格经营奠定了基础。如今,日益繁荣的市场,精美的饮食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所需的粮、油、肉、蛋、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品种齐全。随着科学生活观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杂粮,如今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力源集团有幸见证了这一段岁月。力源集团的发展和变革亦是桂林的饮食市场升级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曾宪发说。
据了解,1953年时,力源是国营性质大米厂,其时年利润不到几万元。1977年,改革开放的前夕,原厂实行了公私合营的模式,由桂北粮食加工厂油脂车间统一化管理,但是受限于体制不灵活,发展遇到了瓶颈。改革开放后仅仅几年,公私合营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至1982年,该厂创经济效益50多万元,产品销往自治区各地以及上海、武汉等城市,改革开放的成果开始显现。至1990年,主要产品由大米增加到大米、油脂、饲料、饴糖4大项,已发展为粮油综合加工企业。
随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退民进”政策全面推进。1998年,桂新饲料厂进行改制更名为漓源粮油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并获中国饲料工业推荐产品、国内贸易部荣誉产品称号、全国饲料协会质量信誉奖等。改制后的力源集团得到了一波长达十余年的快速改革和发展,2001年,第一家肉鸡养殖公司诞生;2002年,由原国营性质改制为全员持股;2003年,登陆南宁,第一家饲料分公司首次走出桂林;2007年,联营精成生物有限公司,第一家生物酶制剂诞生;2010年,食品板块新增鲜肉业务,扩大食品领域,本市连锁战略实施形成加盟店50家;2012年,成立集团研究院,生物酶制剂加快发展,首次走出广西……至2018年,力源集团业务由原先的大米行业,辐射到涵盖畜禽育种、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终端鲜肉连锁店、生物科技、粮油食品等产业,年产值逼近200亿元大关。
回顾历史,曾宪发表示,改革开放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在高速发展的近十多年中,老百姓对吃的要求由吃饱转变为吃好、吃健康。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力源集团对品种和检测技术都进行了更新。据介绍,这一时期,力源集团采取的举措有:精选重金属含量低,灌溉水质好的无公害种植区,精选重金属吸附值低、口感好、抗病力强的优质稻种;委托农科院与种子公司育种及订单种植;复检重金属,农残合格才能入库;采用现代生产设备,使用红外摄像头去杂及分离黄黑米;原料仓物理防虫,成品仓装中央空调;配备专业配送团队,食品专用车辆,一个电话放心粮油送到家……“这些举措,既是企业自身的责任使然,也是不断提高的市场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曾宪发如是说。
新闻推荐
近日,2018桂林、江门两地女企业家交流座谈会暨“女企入桂”招商推介会在桂林市举行。来自桂林和广东江门两地的女企业家们...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