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们在为孩子选购点读机、儿童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在桂林火车站,手机和网络销售点成为了大学生开学消费的第一站。
这几天,孩子们重返校园,“开学曲”进入了高潮,新一轮的学生装备大采购也火热起来。各类教辅材料、书包、文具、电子产品迎来销售小高峰,不少本地商家瞅准开学旺季,都已启动以开学为主题的消费季,新一轮的“开学经济”持续升温。
在开学季的采购里,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攀比和溺爱心理在迸发,采购清单越列越长;而另一些家长则表示提倡理性消费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们的第一堂课。
乐于为孩子新装备买单
开学季里,学习用品是最热销的,桂林的家长们也最愿意为孩子们在这方面花钱。在书店、文具店、数码产品卖场里的学生身影明显多了起来,家长正带着孩子忙着购置开学“装备”。
在新华书店,教辅书专卖区人流最旺,从小学到高中,各类教辅图书已经按照年级、科目等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醒目位置。这些教辅书包括讲解类、习题类以及作文等。据店员介绍,最近来买书的学生和家长特别多,购买辅导类书籍的高峰出现在了开学前后两天。“我们已经提前备足了货源,预计接下来两周内,教辅类书籍仍是热点。”
在解放西路一家文具店,学习文具、书包等用品都被摆放在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各种可爱的卡通人物文具用品摆满了货架,在“新学期新装备”的横幅下,收银区域则排起了长队。对于“换新”,一些家长和孩子可以说是毫不吝啬。
“拉杆书包、保温水壶、铅笔、升降书桌、护眼台灯、文具盒、书皮、点读机、衣服、鞋子……”在一家超市,市民罗女士展示了新学期孩子的采购清单,“儿子刚上小学,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在学习用品上会为孩子做精心准备。”罗女士清单上的用品超过2000元。
“作文本、自动铅笔、橡皮擦、尺子、双肩背包、水杯……”黄女士选择网购文具用品,虽说与实体店相比价格要便宜许多,但全部加起来也将近花了800元。记者观察发现,一些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家长在选购文具用品方面花费更多,高年级的家长则显得更为“理智”,“上学期买的一些文具都可以继续用,没必要买新的,几年前买的书包也可以继续背。”一名五年级学生家长表示。
准大学生开学消费高
除了学习用品,孩子们的“面子”消费也没让家长们少掏钱包。
上个周末,在市中心一家商场,在运动品牌营业层,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在购买衣服,不少家长觉得新学期新气象,换一身新衣、新鞋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学期买身新衣服,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能更上一层楼。”市民刘女士带着儿子买了不少东西,花费了2000多元,衣服、鞋子、书包都换成新的。
而在电子产品销售柜台前,儿童手表、点读机、智能助学机、平板电脑这些售价不菲的产品同样热销,消费主力是高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花费从500至2000元不等。一位家长介绍,这两年随着一些APP和教学视频网站的普及,不少中学生都会选购电子产品进行网上学习,电子产品很快成了开学标配。
相比中小学生的开学清单,准大学生的开学清单更显得“含金量”十足。据了解,准大学生对于数码产品尤为偏爱,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成为准大学生的开学标配。
“女儿学的是绘画,录取在南京一所大学,8月31日去学校报到入学,这几天帮她采买好了手机、电脑等相关数码产品及生活用品、皮箱等‘开学装备\’。”家住秀峰区翡翠山庄的金先生说,在采购数码产品时,女儿明确表示,国产的就可以了,华为手机加上笔记本电脑,只花了5000多元。
不过,也有大学生的开学消费超过万元。市民温先生的儿子今年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其开学清单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行李箱、背包、床上用品、洗漱用品、文具等,加起来超过12000元。
视9月为第一“战场”
开学季作为“金九银十”里的第一场商战,吸引了线上和线下众多商家的加入。
开学前后,市内的文具店、超市和书店提早半个月便开始备货,并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据了解,不少店铺营业额相比平日普遍上涨20%至30%,有的临近学校的大型书店营业额大涨300%以上。同时,线上网店也早早推出“开学专场”。
一位正在购买文具的家长欧阳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下半年读四年级,所以想给孩子买一些新文具,大部分都在网上购买了,当天主要是买一些笔,“现在网购比较方便,款式也比较多,所以像书包、文具盒等我都是在网上买,但是笔,我偏向实体店买,网上买不能试,实体店可以试试好不好写。”记者在网上看到,不少文具网店针对“开学季”,争相推出各种包邮、满减、满赠等活动。在许多网店上,文具礼盒和开学礼包等产品,日均销量多达数百件。
除了学习用具,手机销售和网络运营商也纷纷将战场“前移”。在桂林火车站,这几天除了迎接新生的学校组织之外,办理手机卡、流量卡甚至卖手机的商家都在出站口门前摆下“擂台”。
一项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学费平均每学年为5000元左右,需在入学报到时缴纳。而新生入学装备花费的“基本账”为7000元左右,加上交通费、生活费等费用,至少需要准备约1.5万元。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入学的费用仅数百元,20余年后,开学消费多了近百倍。
别让开学季成“烧钱季”
商家乐于看到孩子们开学消费升级,有家长则对“开学商战”可能引发的孩子“攀比消费”现象表示担忧。“孩子上学用手机特别不合适,这样会影响学习,部分孩子甚至用手机上网玩游戏,浪费钱,还容易上瘾。”在桂林一消防单位工作的章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初一,根本用不着手机,但是看到同学手中有了手机,就感觉自己会“矮一截”,催着让家长也给自己买,而他的看法是,“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要敢于说‘不\’。”
市内一所初中的班主任王润老师表示,给孩子购买上学用品,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正确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家长要看清楚即将消费的商品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还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王润表示,家长和孩子切不可盲目跟风,盲目攀比。同时,社会也应加大节俭、理性消费的引导和宣传。
而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00后,开学动辄消费上万元,生活费按千增加的例子,市内一所高校的辅导老师张永金给了家长和孩子们一些建议。他认为,孩子在大学开学初期,置办必要的开学装备是必须的,但家长不能因为所谓的维护孩子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心或面子而盲目消费。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也极可能会因为虚荣而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炫富行为,导致孩子心思不用在学习上,最终导致学业荒废。同样,大学新生们也应该有一个自我认识的升级———与其把眼光放在手机电脑的表面光鲜上,不如多关注一些更重要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学了,首先要带上理性。
记者沈青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莫秀娟)为了积极开展社区遇险自救知识培训活动,8月24日上午,金竹社区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和象山区...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