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甚至按照“旅行青蛙”游戏界面建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空间。(来源:网络图片)
爱上“养蛙”游戏的年轻人。
“旅行青蛙”给记者“寄”回来的一张明信片。
导读
“呱儿子,你在哪里,怎么还不回来?”“蛙儿,你都坐在那里看了两小时书了,眼睛不要啦?”“我的蛙给我带柿饼特产回来了,真能干!”“我的蛙儿交到新朋友啦,是一只螃蟹!”
如果你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好友发出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感叹,别急,他们多半是在玩一款叫“旅行青蛙”的游戏。在近段时间里,这只“一言不合就出走”的青蛙俘获了全国各地玩家的心。
这款不打打杀杀、不氪金(游戏术语,指花钱买游戏装备),甚至单调得有点无聊的“佛系游戏”,盖过了风头正劲的吃鸡游戏、王者荣耀和恋与制作人,登上了APPStore中国区免费下载游戏首位。
这只我行我素、不是“宅”就是到处“浪”的日本小青蛙,也征服了桂林市玩家们的心。在他们当中,既有处于“中年危机”的“60后”“70后”,也有疲于还房贷、车贷、赚奶粉钱的“80后”,更有刚在朋友圈“晒晒18岁”的“00后”。
为什么大家都爱“养蛙”?全民“养蛙”潮背后,又折射出了什么?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苏展文/摄
当下最流行的问候语:“蛙儿子回家了吗?”
据说,当下最流行的问候语不是“吃了吗”,而是“你蛙儿回家了吗”。而这句话就像江湖暗语,听得懂的就是“同门”,然后互相发出会心的笑。
谁也说不出“旅行青蛙”火起来的具体时刻,总之到目前不过两周的时间。但谁也不否认,这个势头愈演愈烈:打开微信朋友圈,好友都在刷这个游戏;打开微博,旅行青蛙标记的话题热度也始终居高不下。看看公众号推文,从“人物”到“凤凰新闻”再到“新世相”“单向街书店”,甚至一些赛艇、理财、户外类的公众号都在第一时间推送了相关的文章。如今,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关键词,弹跳出来的结果就有3600万个。
这款突然爆红的游戏,来源于日本的一个小团队。团队里只有制作人、策划人、设计师和程序员4人,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25岁。由于其中有一人喜欢四处旅行,便萌生了游戏制作的初衷。
在这个游戏的设定中,主角是一只小青蛙,它的日常生活只有两件事,不是在路上,就是宅在家。宅的时候,它偶尔会看书、写信、做手工、吃饭。每件事的时间都是随机的,可能一天都不出门,待在桌旁写信;也可能出去几天都不回来。在它不在家的日子里,玩家们只有通过它寄回来的明信片,判断它去了哪里,是寺庙,还是地铁,或是瀑布旁、森林。玩家们无法控制青蛙出现与回来的时间和地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定时去院子里收收三叶草,这是游戏里的“货币”。然后用三叶草换取相应的食物、护身符、碗、头巾等道具放在青蛙的桌上或者包里。而青蛙也会根据玩家所准备的东西,决定下一个目的地。每当青蛙回来的时候,它还会特别有人情味儿地给玩家带回旅行目的地的特产。这些特产,也可以用于招待时不时闯入院子里的小伙伴,譬如一只叫梅梅的蜗牛。
就是这样一款很简单的游戏,却俘获了一堆玩家的心。一时间,这些看上去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年轻人,变身为“操碎了心”的“老妈子”。青蛙出去太久,怕它被蛇吃了;青蛙半天不出门,怀疑它有自闭症;好不容易它在途中交了只螃蟹做朋友,但友谊没维持多久又独行了,又开始心疼它孤单。
“95后”玩家蔡宇轩,对“潮”的东西历来很敏感。“我应该是比较早开始玩养青蛙的那一批。我喜欢刷微博,看到微博上有几个人在玩这个游戏,就很好奇地下载了。点开来看,觉得挺有意思。现在我每天都在念叨着我的呱儿子,它去哪啦,它怎么还不回来之类的。我特别希望它出去给我带不一样的特产回来。收到特产的时候,心里真挺高兴的。”
“80后”玩家朱潇扬则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青蛙的动态。“你们晒娃我晒蛙,挺好的。”小朱说,他给自己的青蛙取名叫“三宝”,有事没事还会跟青蛙“唠嗑”。“别家的青蛙出门总会带点啥回家,你看看你,居然两手空空就回来了。哎,不过回来就好。”看到久违的“三宝”出现在小屋里,小朱对着手机屏幕有些无奈地笑着说。
在玩家中,也有“70后”甚至“60后”的身影。吴佳佳是一位母亲,两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也有12岁了。“我老看着有人放青蛙在朋友圈,好奇去问,然后下载了一个。但这个游戏只有安卓系统才有汉化版,苹果系统都是日文版的。没办法,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查清是什么意思,再找中文攻略来看。目前,我已经基本搞懂了怎么养我的青蛙‘豆包儿\’。它让我想起了我养我这俩孩子的一些事。”
“养蛙”走红背后:时代变了,心态变了
值得一提的是,养蛙游戏前,一个叫“恋与制作人”的游戏也曾风靡一时。玩家只要一打开手机,就能被4个贴心、善良、高双商又有特长的暖男包围,不知击中了多少“玛丽苏”们的少女心。再往前,则是“王者荣耀”火爆异常,超过2亿人整天沉浸在5V5对决中,动不动就十几个好友包个咖啡厅“开黑”、“熬夜修仙”。
后面这两款游戏的走红,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它们有着一切游戏的通用属性:让人迷恋。为了增加玩家的黏合度,游戏开发者也会做数据分析,在恰当时候激发玩家的欲望,抛出令人难以拒绝的刺激和诱惑,最大限度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创造出一条在线曲线,培养玩家的依赖度,避免被卸载掉。同时,它们也是“氪金”的一把好手,使得不少玩家为了打赢游戏或者是更好地体验游戏,开挂、买道具,投入了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元的成本。
相比之下,“旅行青蛙”则是一股清流。它打的是“放置用户”的牌,不需要你多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就连占用的手机内存也小得可怜。玩家想起来了就玩玩,没想起来,几天不登录也不会损失什么。
这个不引入竞争机制的游戏的“谜之走红”原因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与玩家们当下的处境和心态密不可分。
在两个月前,“养生朋克”这个带有黑色幽默的词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原因是昔日的摇滚乐队成员手握保温杯的图片被放上网络,继而引发了网友一顿调侃:“再不羁的朋克,如今也得养生了,端着保温杯,喝着枸杞水,穿着破洞裤里面还要套秋裤。”一时间,就连当打之年的“90后”们也纷纷嚷着要“养生”,并且乐此不疲地分享了一系列养生贴士在朋友圈,比如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多骑共享单车,多钓鱼,等等。而当社交媒体冒出“佛系”这个概念后,嚷着要“养生”的年轻人,又集体“出家”了。玩游戏不“杀人”的,叫“佛系玩家”;网购从不评论也不退货的,叫“佛系买家”;叫加班就加班,面对甲方诸多要求不发脾气,只会说“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三连”的叫“佛系员工”;还有打滴滴时跟师傅说“您别动我走过去”的“佛系乘客”……“佛系”充分反映了一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态: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生存和斗争的欲望越来越低。在这个当口,《旅行青蛙》的出现,恰恰符合“佛系青年”们的需求。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不需要费太多功夫打怪升级,甚至不需要吸引太多注意力。小青蛙爱走走,爱留留,玩家爱看看,爱删删。无论是玩家,还是青蛙,都无需相互投入太多精力。这很“佛系”,也很随缘。
第二种观点,则是与游戏本身的设定有关。小姜,供职于桂林市某网络游戏企业,是一名游戏设计师。她分析认为,像“旅行青蛙”这种毫无目的的玩法,正是放置类游戏的最大特点。游戏创作者中村也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说,《旅行青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玩家手机里有很多其他游戏要玩,因此“不想妨碍用户的游戏与生活”。但据记者观察,奇妙的是,被绑定习惯的玩家们,遇到了放置类游戏,仿佛感情被架空,让他们彻底放下了对输赢和成功的追求。放置类游戏让玩家处于一种“在而不得,得而不从”的微妙关系里,即一种不会束缚住却无法彻底放手的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蛙影射了玩家成长的历程,或唤起了感情联想。徘徊在三十而立门外的杨洋,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北漂”。跟过剧组、干过娱记,虽然薪水相对同龄人而言还不错,但他却时常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别人养蛙养出了温馨,我越养蛙越觉得那是我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风景,一个人给朋友寄明信片。好不容易途中遇到‘蝴蝶\’、‘螃蟹\’这样的玩伴,但旅行完毕,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回到自己的世界。”
“养蛙后我一直有个疑问,蛙儿子跟我一样是单身狗,到底是谁帮它拍的照片?”1月29日晚,孙欢在自己朋友圈内放了一张青蛙“贝贝”寄回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她的蛙儿子面对着古寺,姿势正是文艺青年们爱用的45度角仰望天空。孙欢38岁了,但她一直未婚,因此也成了父母心头上的牵挂。
“养蛙的过程中,我常常自嘲跟蛙一样是单身狗,但我又很清楚地认识到蛙比我潇洒。到中年了,很多时候不能说走就走,很多事情也不能说放就放,对人生也还有很多羁绊和不甘心。当然,养蛙的过程,也让我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父母之爱就是一场感情剥离的过程。纪伯伦的诗里说过,儿女并不是属于父母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我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父母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孩子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孙欢说。
专家:观照内心,恢复与现实世界互动
广西师范大学讲师孟德峰这几天也关注着“旅行青蛙”的“爆红”现象。他认为,目前,针对人类情感方面的游戏相对较少。之前的“恋与制作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类游戏关注人,尤其是城市中上班族的心理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的“空巢青年”是越来越多。这个群体情感方面的需求量较大,加上工作节奏快,工作专业性强,平常与人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旅行青蛙”和“恋与制作人”的出现,能够让人安安静静地、比较私密地去关注一个虚拟生物并寄托情感。
同时,孟德峰也指出,在这场“养蛙”潮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网络传播出现的从众和跟风心理。特别是年轻人对于一些时尚的东西都会主动接触,他们这个群体的内心真实情感需求未必有这么强烈。一旦热潮过去,这一部分玩家就会转投其他的更刺激、回报更多的游戏。
桂林市心灵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心理咨询专家莫有芳表示,养蛙游戏的创意,正好贴合了当下社会部分人的心理需求。网络和网络游戏普及开来后,越来越多人都习惯了线上交流,而忽略了线下面对面的沟通。尤其是中青年群体中,“低头族”日益增加。大家可以自如地在微信、QQ上说话,使用大量的表情包表达此刻的心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少人都说,自己在养蛙游戏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尽可能买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把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放在桌上;儿女出去了,父母只能守在家里等待他们回来。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回来了,孩子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信、看书、上网……莫有芳建议,网络游戏也可以成为拉近家人关系的绳索。对于年事不太高、基本会用智能手机的父母,青年人甚至可以跟父母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加强沟通和感情交流,传递对父母的关爱,而不仅仅是把一些感动和感悟留在心底,毕竟父母还是很希望以各种方式融入到儿女的生活圈当中的。
新闻推荐
独立阅读徐俐文来到桂林生活的第一年,某日我与友人玩起了拆字游戏,我告诉她我的家乡苏州中的苏字,繁体为“蘇”,有鱼有禾,是为鱼米之乡。于是我们便很自然地拆解起了“桂林”二字,这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