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表示,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照顾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记者秦紫霞摄
市心理医院的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感统训练治疗。(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秦紫霞
秋季学期开学刚刚一个礼拜,小学一年级的晓明(化名)就被老师发现有些不一样:他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安静下来,总是坐不住,注意力短暂,还有很多小动作。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刘女士带着晓明来到医院检查。经过详细检查,医生表示,晓明很有可能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简称多动症),而每到新学期开学,都是它的“高发期”。
“以前就是觉得他比较活泼,根本没想到居然是心理问题。”刘女士说。
晓明的情况并不是特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桂林市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焦虑频发,多动症、学习困难症、强迫症等也频频出现在未成年人身上。如何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象:心理问题警钟频频敲响
“你好,我孩子最近开始厌学,我想问问应该怎么办。”“我发现孩子总和我对着来。”“不是说住校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吗?为什么我的孩子从小学就住校,现在还是比较依赖父母?”……9月12日上午,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非常繁忙,几位心理咨询师对着电话、电脑进行着各种心理问题回复。“等下还有预约来进行辅导的,每年开学后都是一个心理问题咨询的小高峰。”心理咨询师刘训告诉记者。近年来,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目前该中心的咨询量较2010年已经增长了五倍。他介绍,中学阶段是抑郁、焦虑等疾病的多发时期,小学生较为突出的是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症、强迫症等。
小尹(化名)就是前来治疗的孩子之一。这个斯斯文文的小男生今年16岁,小学时他学习很优秀,成绩总是在班上排名第一。但从小他就有些内向,不爱说话,此外还有一个和同龄孩子不一样的“爱好”———喜欢拿刀割腕。
在小尹的手腕上,有着深深浅浅的刀痕。“我觉得,刀割再疼也比不了心里的疼。”小尹淡淡地告诉记者,他心里堵得慌。医生告诉记者,小尹是典型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患抑郁症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历了失眠、焦虑、自我评价低、绝食、休学、自残自杀的全过程。每一个过程他都痛苦万分。但家长仅仅在今年他出现自杀的情况时,才赶忙带他前来就医。现在小尹已经休学,住进了医院。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14到18岁是青少年抑郁的高发年龄,桂林市青少年抑郁高发年龄也与此相符。记者从市心理中心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该中心就通过电话、网络、面对面等形式对青少年抑郁等进行心理咨询。目前,抑郁的咨询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副主任医师刘军告诉记者,10年前,10岁以下出现心理问题来咨询辅导的孩子很少,而现在家长带着未成年的孩子前来咨询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患者只有七八岁。从目前接诊量可以发现,不仅小学阶段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上升,很多青少年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10年前,因为心理疾病入院治疗的未成年患者,一个月也就一个这样,而现在每个月都会有8—9个患者。”刘军告诉记者。
“其实,很多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比如本来开朗的孩子开始逃避与人接触;内向的孩子开始偏爱象征死亡或者血淋淋的画面;有的孩子则总和家长作对,甚至有的孩子说要自杀……”刘军告诉记者,但孩子内心的“想法”却常常被老师或家长忽略,直到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会选择找医生求诊。
探因:切勿在孩子心中种下心理障碍的种子
在采访中,不少心理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频发,与学业压力、家长压力和社会压力等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过程,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再加上学习紧张带来的压力,极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出现孤僻、自闭、厌学、沉迷网络、暴力倾向甚至厌世等。加上青春期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社会风气的不良认知,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诱因。”刘军说。
但更加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影响。在经过系统的诊断治疗后,小尹的抑郁心理症结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原来,为了让小尹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在小尹不到3岁的时候,母亲就把他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因为外公外婆长期担任中学和小学老师,直到上小学才将他接回家照顾。
“我曾经跪着求他们,说我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是他们拒绝了。我一直想,一定是我不够优秀,我不是个好孩子,不然他们不会不要我。我必须更努力,努力得全班第一,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可是,就算我得了全班第一,我还是会害怕,还是很恐惧,怕他们不满意。”小尹坦言,从小的分离焦虑让他仿佛生活在一个黑暗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我只是觉得,外公外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比我更会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前途更有利,没想到,真没想到。”今年才知道小尹病因的小尹母亲很是懊悔。
“把孩子送入托儿所和寄养在老人家中,一周或者一月才见孩子一面,甚至在3岁或上学之后才接回家照顾的做法是不提倡的。”刘军告诉记者,像小尹这样的案例,在中心并不少见。目前,桂林市许多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物质上的培养,却忽略精神上的满足。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呼应,容易给孩子留下患心理障碍的种子。刘军说,在他接诊的未成年患者中,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幼年时期缺乏家长心理上照料的比例占80%左右。
“人的心理疾病发展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一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种下了这样的种子,青春期的时候,由于激素、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频频发作。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仍然没有引起重视,就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甚至自杀,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自杀比例上升的一个原因。”刘军说。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业上的进步,很少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独立自信的心理,这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长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和不重视,也是导致青少年严重心理问题频发的一个原因。“比如对于青少年抑郁,很多家长都会简单地认为是小孩子闹情绪。”市社会福利医院副主任医师叶庆红告诉记者,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许多家长往往并未当回事,把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当成性格问题,甚至把抑郁等心理障碍与精神分裂等重性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酿成的悲剧令人扼腕。
专家建议:各方努力,打开孩子健康心灵之窗
“首先从根源上来说,要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孩子的婴幼儿期就需要家长或者照料者对孩子心理进行敏锐的观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刘军建议,家长一定要重视在0-6岁之间,尤其是0-3岁之间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照顾,并注意自身的潜移默化作用,努力营造安全、和谐、民主、多彩的家庭氛围,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孩子心理健康的“领路人”。此外,社会也应该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普及,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团体之间加强协作和配合,形成一个密切的心理健康网络,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家长们一定要正视一个问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家长过高的期望、过度的呵护、过度的溺爱、过度的干涉以及严苛的指责,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叶庆红告诉记者,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因为一些应激事件导致的情绪与行为异常现象。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性心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息息相关。家长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沟通,与孩子共同面对成长的新问题,帮助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的心态走向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孙敏)教师节前夕,为了向全市的教师们表达节日的祝福和敬意,桂林市文化精品项目《桂林有戏》在杉湖路桂林有戏剧场进行了教师节专场慰问演出。《桂林有戏》地方戏曲演出,是桂林市戏剧创作...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