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舜之简介
肖舜之,1956年5月生于桂林。198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曾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专业课程班研修。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桂林中国画院副院长。
出版有《肖舜之画集》《写意人物技法入门》等多部专著,曾在美国、瑞典、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举办画展并进行学术交流。作品被许多艺术馆及知名人士收藏。《肖舜之画集》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坐看漓江云起时68cmx68cm1992年
?藤蔓系列·故宅之二68cmX68cm1995年
?秋牧图90cmX90cm2008年
春韵138cm×68cm2010年
■邓金龙
一位名家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可是,一些人在路上却找不到方向,最后迷了路。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在路上寻找“自我”,做到与众不同,桂林的肖舜之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他的《藤蔓系列》在美术界备受关注,田野里菜地间墙头屋角以及山中的藤蔓,无拘无束地生长着,这些被常人忽略了的野生植物,经过肖舜之的发现和独特营造,形成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美术界站稳了脚跟。
其实,肖舜之的山水画也是以一股率真之气,让人刮目相看的。无数的名家画桂林,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貌。李可染画得黑,浓重湿润的墨色托着烟云,奇崛大于柔美;白雪石画得秀,勾勒群山罩染绿色,如碧玉般逗人喜欢;肖舜之是桂林人,自有一番独特的感受,而且是在轻松的笔墨间抒写出散淡闲适的情调。悠悠的远山朦朦胧胧,近处的江边摇曳着墨竹,可用一个“雅”字来概括———墨色单纯微妙,随意中有精致的东西醒目,一叶偏舟,几只鱼鹰,画面鲜活,清清漓水如情似梦。
肖舜之的工作室与西山为邻,曲径通幽,怪石林木常出现在他的画中。秋日的一个下午,笔者与肖舜之坐在一起,向他提到山水的巧妙和藤蔓的野逸以及作品的个性。他想了一下,动情地说,曾经有过困惑期,长时间租房住,省钱买书,寻找出路。为改变处境,1991年往返于中国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进修,开阔了眼界,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去表达。转益多师后,沿着漓江写生收获最大。先是被水上人家所触动,鱼船上种着花草,挂着鱼网,进入画中非常美。还有江边亭亭玉立的竹子,关键还是要以情动人,巧妙组织画面,构成笔墨的意境。
肖舜之经过研究后把漓江的这些元素整合出来了,倔强的乌桕树也挺立在淡雅的画中,透明的水汽、云雾,被高级灰包裹着显得特别白,沉着而有静气。肖舜之轻盈灵动的水墨山水画出现在美展中、画廊里,干净漂亮,美得令人羡慕甚至妒忌,模仿者有之,克隆者徒有其表,毕竟这是肖舜之的原创,作品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和情趣的使然。
我把话题转向了藤蔓,是藤蔓的野性之美刺激了肖舜之的创作灵感,强化了他擅长用线的表现力。他在一次写生中偶然看到荒地里爬满竹围栏和铁丝网的藤蔓,盘曲扭转,纵横穿越。刹那间被打动了,回到画室将对藤蔓的强烈感受倾注在宣纸上,长线跳跃,曲线穿插,点叶像雨点似的聚集又如风吹后疏松开来。他兴奋地对我说,画完后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梦寐以求的东西,装框后给震撼了。
机缘巧合,肖舜之的《藤蔓系列》被来桂林组稿的《江苏画刊》主编一眼看中,登上了1999年第10期的《江苏画刊》,封面是他的静物瓶花,内页以四个版面介绍了“藤蔓”这一新作。著名画家杜大恺认为这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例证。
肖舜之在《藤蔓系列》面前释然了。传统的笔墨样式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今人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性情的题材和画法。他拿出最近到西北的写生给我欣赏,苍劲的线随意生发,笔墨朴拙而又厚重。不难想象,肖舜之今后的烟雨漓江,在北格南韵中会更有看头。
本版作品均为肖舜之作
新闻推荐
城管系统金点子办结率达89.2%——访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余捷
余捷“自7月7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策划推出启动‘创建文明城为民办实事\’金点子征集活动以来,截至9月7日18时,我委共收到交办的金点子417件,已办结372件,办结率达89.2%;其中独立办理金点子317件,已办...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