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平在给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孙敏/文唐侃/摄
10多年如一日,始终在特教岗位上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关注关爱着智障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桂林市培智学校教师徐军平就像是一盏温暖不灭的灯,照亮着智障孩子和家庭的前路,被智障儿童和家长们当作家人一样,被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
每年9月,都是新生入学的日子。但和普通学校迎新不同,徐军平每一次迎接新生,都会做更为充分的准备。“智障学生刚入学时只有六七岁。除了年纪幼小、自理能力差之外,还面临着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徐军平说,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照顾智障孩子,往往要付出比普通教师多得多的努力。为此,徐军平在每年开学前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照顾好孩子们,主动承担起孩子们在学校时“妈妈”的责任。
徐军平新接手的班级里来了一名学生做过直肠手术,上厕所都需要按时提醒。即使这样,这个孩子还是会把大小便弄到裤子上。徐军平每次都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清理干净、换掉裤子。事实上,在徐军平的班上,学生因为不会去厕所而把尿弄在裤子上的事几乎每天都有。帮助孩子们穿衣、洗脸,照顾他们吃饭、睡觉、上厕所……徐军平日复一日坚持,从未改变。
入学之初,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到学校,徐军平总是坚持送孩子们到食堂,还利用午休时间陪他们一起吃饭,通过观察和交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然后安顿好每一个孩子睡午觉后她才离开。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与人沟通,徐军平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见到老师说“老师,早上好”。这句简单的问候语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很简单,但对智障孩子来说,创设一个情景让其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中,为教学生认字,徐军平总是握住智障孩子的手,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他们练习、一遍一遍地在耳边重复。在徐军平的坚持下,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学会了问候、学会了自己交作业、学会了进教室喊报告……孩子们每一点点的进步,都让徐军平欣慰很久。
为了照顾好智障孩子们,徐军平牺牲掉了很多个人时间。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徐军平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是等学生们一一被接回家后,才带着自己的孩子踏着暮色匆匆赶回家;自己的孩子生病,几乎每次都是孩子外婆在照顾……一说到这些年对家里的亏欠,徐军平内心充满了歉疚,但是她更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学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们,她用自己的工资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全身心投入工作。
徐军平全身心为智障孩子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她所带的班级也进步很快,先后被评为校文明班级、桂林市优秀中队,她本人也先后获得桂林市优秀中队辅导员、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徐军平说,她深信普通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希望,祖国的花朵,特殊教育同样也能擎起一片蓝天。
新闻推荐
记录生活、记录文化,成为刘涛退休后的主要工作。退休前,刘涛辗转于市内多所中学,从老师一直当上了书记校长;退休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端起相机,挎起摄像机,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拍社区活动、拍山区、古...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