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几分秀美的高石山村。
陈教授改造了租赁的木屋,也改变了村民的思维。
从一户人家的窗口向外望,一片美景。
村里到处可见百年老屋和石板路。
重新设计并装修的房屋成了陈教授及家人的常住场所。
□本报记者游拥军通讯员刘让民范道超吴倩茜/文记者游拥军/摄
老村的落寞
春日里,一处高山村落里,远山如黛,梯田如镜,人们在田陌间劳作;行走在村间的石板路上,桃花似锦,梨花如雪,整个村庄弥漫着淡然与恬静的气氛。
这里,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金结村高石山组。这里海拔900米,距离龙胜县城5公里,距离洪门梯田2公里,是一个风景秀丽却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村民们过着“晨兴理荒秽,劈山造农田,依山勤劳作,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前些年,因为交通不便,这里也和大多数偏僻的村庄一样,走入了“空心化”的泥潭。“以前,这里不通路,走到县城要两个多小时。”村里的老人说道。交通不便,制约了整个山村的发展。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求学,剩下的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缺少了年轻人活力的山村一片沉寂,只有逢年过节时一些年轻人返乡,这里才有一些生气。青色的石板路长满了青苔,老旧的木楼因久无人住而变得颓废。
高石山的复苏
2015年国庆节的一次偶然机遇,这座小山村的命运与广西大学的几位教授联系在一起。
国庆长假,广西大学的几位教授来到洪门观赏梯田,沿路走到了高石山。“当时,我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这里视野开阔,古树参天,田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人们的生活怡然自得,简直就是我梦中的‘世外桃源’。”一位姓陈的教授说道。
当得知村头的一户居民住房闲置时,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租下这个房子,过这种安逸的‘世外桃源’生活。”
冲动的想法并没有随着返回南宁的匆忙而消逝,反而成了陈教授魂牵梦绕的牵挂。当她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与房主达成了租赁房屋30年的协议。
为了房子的改装,陈教授请了她的同事、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授来专门设计,贯穿“修旧如旧,留得住乡愁”的理念,房子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造型和外观,三层结构,木墙黑瓦。她重新分隔了室内空间,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安装了地暖和净水系统,保留了火炉和灶台,整座房子透着一种温暖、安逸的幸福感。
2017年,陈教授退休,便同爱人到这里长住下来。她还在院子里建了泳池和花园,种上了各种花草,在屋后用竹子围了一个菜园,种上喜欢吃的蔬菜。品茶赏花,精心雕刻退休的悠闲岁月。
今年,陈教授还把村里一户人家的茶园“承包”了下来,每日里,闻鸡鸣而起,浇水种菜,上山采茶……
陈教授在高石山租房改装吸引了广西大学其他老师的造访参观。在前来体验后,大家都对这处“世外桃源”产生了兴趣。3年间,这里已经有5座闲置的房子相继出租给广西大学的老师。陈教授幽默地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广西大学高石山分院了。”
这几年,镇里也多次到此调研,判断这将是高石山村提升自我的良好时机,加大了扶持力度:硬化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人饮工程改造升级让每家每户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不稳固的住房也被修葺一新;产业扶贫政策让高石山的传统农地焕发生机,荒凉的田里重新种上了罗汉果、茶叶和水稻。
村里的老人廖代和说:“多亏了这些知识分子的进入,他们的所作所为逐渐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很多人还专程上门拜访,向教授们取经。”
村支书邓世锦也表示,通过教授们的指点,大家的思想境界提高了,思路开拓了。“旅游+产业”的“双引擎”模式也深入了村民们的心里,田间地头多了忙碌的身影。每逢五一、国庆,会有游客徒步到这里观赏美景,带动旅游的同时,也带旺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2019年,村里还成立了“山乡缘农产品合作社”,注册了“高石山”的商标,销售罗汉果和红薯干。依靠发展产业和旅游,高石山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民们纷纷表示,村里脱贫致富虽然靠的是大家的努力,但也要感谢教授们带给他们思想上的转变。
龙胜镇党委书记蒋文明表示,高石山的转变也让镇里看到了一种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也符合中央提出的“扶贫必扶智”指导思想。通过龙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养生休闲养老等方式,引进高端知识人才来此养生养老,在日常交流的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们的思想高度,开拓村民们的思维,从而真正让“智”先行,从根本上摆脱“贫”根,脱贫致富,振兴乡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通讯员蒙政嫦)“人员值守是否到位?校园消杀是否到位?预案和演练是否到位……”近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纪委监...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