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在高山上自由地吃着青草。
杨海松把先进的养牛技术教给父亲。
在高山上,杨海松建起的三层楼房格外显眼。
为了防止牛乱跑,杨海松会不时地检修铁丝网。
?杨海松每天都跟他的黄牛呆在一起。
?割来的草,父子俩都要检查一下。
?杨海松父子俩在整理草料。
?老父亲退休后也帮着杨海松牧牛。
马堤乡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北部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县里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乡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
但在乡里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却有一个青年,不仅不出门打工,还把前些年赚的钱全部投入了自己的养牛事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牛倌。
他,就是马堤乡牛头村高山组的杨海松。
2009年,杨海松攒了一些积蓄后,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人一起合伙建起了养殖场养殖黄牛,希望藉此致富。但现实很残酷,由于饲养和疾病防控技术的缺乏,买来的和自己繁育的63头牛,在一年后陆陆续续死了40多头,只剩下10多头。杨海松亏损了20多万元,合作伙伴也摇摇头走了。
不服输的杨海松赴外地潜心学习了大半年,回家后做通了全家人的工作。贷款、担保、跟相熟的村民写欠条……杨海松想尽一切办法,把村里以及附近的100多头土黄牛全部拉到了自己的高山牛场里。
杨海松通过改进养殖技术,继续买进种牛,牛群的规模慢慢扩大了起来。由于全部放养在村里的天然草山,不用饲料,杨海松养的牛肉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在,杨海松的牛场里已经有了600多头黄牛。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更是建起了一栋3层楼的房子,在满是绿草的高山上很是耀眼。通往牛场的道路也开辟了出来,只要杨海松说要卖牛,前来拉牛的货车能排一排。
杨海松的致富之路激励了村里人,很多乡亲也跟着他养起了黄牛。杨海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提供种牛和技术,同养牛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来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当初是家里的亲人和村里的乡亲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我心里,最大的希望还是大家都富起来。”杨海松说,“毕竟,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了更加不能忘记众乡亲。”记者游拥军通讯员杨光足文/摄
新闻推荐
龙胜9月23日是秋分,也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龙胜各族自治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龙脊金秋旅游文化节活动在龙脊镇小寨村...
龙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龙胜各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