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琳在检查蜂箱。
梁昌琳在观察蜂群繁殖情况。
?梁昌琳在给胡蜂喂食。
初夏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都坪村,流水潺潺,绿意盎然。天刚破晓,梁昌琳带上各种养蜂的工具,向山林走去……
今年36岁的梁昌琳是都坪村委副主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被誉为“软体黄金”的蜂蜜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非常可观。而她所在的都坪村生态环境优越,绿水环山,村里大多种植柑橘、百香果、罗汉果等果木,花期多、开花密,对蜜蜂的采集活动极为理想。
于是2016年,她便和丈夫开始了养蜂这个“甜蜜”的事业。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能够准确地分辨出蜂王,等到蜂群自然分群,辛辛苦苦‘伺候\’的蜂群都跟着蜂王飞走了。”回忆起养蜂的过程时梁昌琳感叹道。
原来,一个蜜蜂群体有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由一只蜂王、少量的雄蜂和众多的工蜂组成,蜂王具有吸引蜜蜂的作用。每年三四月份,便是分蜂之季。
分蜂是一个技术活儿,梁昌琳在学习分蜂的过程中,尽管已经“全副武装”,但仍常被蜂蛰,而蛰过人的蜜蜂很快就会死掉,这让她既身疼,又心疼。除此之外,蜂群里的病虫害也成了梁昌琳头疼的事。
解决这些问题变成了梁昌琳的“头等大事”。她多次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蜜蜂养殖培训班,登门拜访专家求教,同时还查阅了大量养蜂书籍、资料。空余时间,她就主动向当地饲养蜜蜂的蜂农请教,还多次到云南、贵州等地去学习。慢慢地,梁昌琳从一个新手变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养蜂专家。
如今,梁昌琳共养殖了300多箱中华蜜蜂和胡蜂。蜜蜂用来产蜜,胡蜂用于繁殖卖种和卖蜂蛹。蜜蜂采蜜酿蜜,门前屋后的山林果树花草就能够满足它们的需求,但胡蜂“要求”较高,必须每天喂高蛋白的鱼肉、牛肉、鸡肉、蚂蚱等食物才能正常生长。于是,梁昌琳在自家菜园里搭建了一个大棚,种上青草来养殖蚂蚱,专门供胡蜂“享用”。
待蜂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群养殖,每群约300只蜂,分别装在一个蜂箱里,光是蜂箱就得用上好几百个。为节约成本,本是木匠出身的家公和丈夫便自己找来材料,根据胡蜂的生活习性设计和制作蜂箱。分好群的胡蜂还要每20群围一个场,放置在山林里,每天悉心照料。这两年在山间上上下下,几条山路早就被踏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
“经过学习和摸索,我掌握了一门独门绝技。”梁昌琳笑着说,别人每群蜜蜂只能割一道蜜,她能割二至三道,一年能割400多斤蜂蜜,每公斤能卖300块钱,300多箱中蜂和胡蜂,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
“蜂蜜供不应求,有时想留点自己吃都没有。”梁昌琳说,蜂蜜和胡蜂不愁销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产出的蜂蜜质量高,相当于就是野生蜂蜜,所以每到割蜂蜜季节,就有来自龙胜周边乡镇、桂林市区、资源县等地的客户上门订货。
看到梁昌琳养蜂致富了,村民们也有了积极性,现在村里有十几户人家跟着她学习养蜂技术。“我不定期进行培训,教大家如何防治害虫,有时还主动上门教授养蜂技术,确保蜂农蜂蜜产量和质量。”梁昌琳说。
“身为一名村干部,我只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在家门口创业致富。”谈到今后的打算,梁昌琳说,养蜂需要良好的环境,都坪村植被丰富,空气质量好,特别适合作为蜂群的食园。接下来,她将组织村民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养蜂行业,同时将利用电商平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将养蜂产业做大,助推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游拥军通讯员黄勇丹吴倩茜文/摄
新闻推荐
张秀隆到龙胜、资源调研时强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年脱贫摘帽任务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5月21日至22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张秀隆带队到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
龙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