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小记者周刊》编辑老师跟我约的《关键时刻,谢谢您又一次勇担责任———写给钟南山爷爷的一封信》4月24日见报,并发在二版头条的重要位置,还获评为桂林中小学生“搏疫”主题原创作品大赛优秀奖。
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小记者周刊》和学校老师们倾注的汗水……
记得在2012年12月上旬的一天,我在爸爸订阅的《桂林晚报》上看到了《小记者周刊》,我闹着要加入小记者,爸爸第二天领着我去报社咨询。第一次见到报社的老师,我胆怯地躲在爸爸的身后,当知道我已成为小记者时,我激动得心像要蹦出来似的。回到家高兴地与爸爸比赛剥豌豆,晚上写成稿件发送到小记者活动中心的邮箱,谁知《小记者周刊》12月15日刊登了我的稿件《我与爸爸比赛剥豌豆》,那时,我的心中悄然生起一个誓言:一定要当好小记者。
每次看到新发行的《小记者周刊》,我都细细品读其他小记者的稿件,从中学习优美句子和片段以及写作意境。我还默默注视当时的《小记者周刊》报头的几片荷叶,倏然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象征着我们这些立上头的“蜻蜓”早已捷足先登,在《小记者周刊》这块属于自已的阵地上耕耘。
《小记者周刊》的老师们组织我们这些小记者多次举办写作培训班和外出采访活动,如到桂林市气象台和广西桂林茶科所采访等等。还邀请了全州县脑瘫女子王丹到报社为我们作励志讲座,王丹姐姐从未上过一天学却耗时7年创作出13万字的长篇小说,这种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正是我们这些小记者不可或缺的。
上了初中以后,《小记者周刊》的老师仍然关心着我的成长,精心指导我的写作,我的“我眼中的最美教师”主题征文《慈母般的蒙秀玉老师使我难忘》获得优秀奖,临桂二小蒙秀玉老师与我双双同台领奖。去年6月21日,我在《小记者周刊》的见报稿件《我想试试》获得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教授的点评,并瞩咐我“人,要做个大写的人”。
自2012年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大桂林的许多地方都遍布了我采访的足迹,至今已有112篇稿件见报;最近,《中学生》杂志社也向我约稿。我从一个腼腆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优秀共青团员,学校海燕文学社记者部部长,文科快班宣传委员。我很幸运能够在《小记者周刊》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等到我上大学之前,我计划把见报稿件编辑出版,成为我永久的记忆。愿《小记者周刊》代代相传,成为一届又一届中小学生耕耘的肥沃土壤。
临桂中学盛家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韦萍李佳)“我是土生土长的临桂人,能够为家乡涉农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