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福
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在唐贞观年间即有记载,距今1300多年,镇区先后建成羊明街等九条大街,发源地是羊明街,最有名的传统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是虾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
传说当时一位皇帝南游,路过羊明街西面观音山下的马家塘时,感到口渴,见水清澈干净,便蹲下捧水喝。水中有一大虾,见皇帝喝水的样子像对它跪拜,一惊便跳到了岸上。皇帝把它放回塘中,并嘱托它造福百姓。大虾感激皇恩,经常显灵,使当地风调雨顺,各业兴隆,百姓安宁。不久,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马家塘中金光闪闪,大虾修成正果,化身成龙,腾空而去。羊明街的人为感恩造福一方百姓的大虾,用平安竹制作出大虾的样子,长30米,因大虾化身成龙而取名虾龙,并模仿大虾的动作编出一套虾龙舞蹈。每遇大旱灾年便舞虾龙,以期大虾继续庇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后来逢过年和当地重大喜庆节日时,也舞虾龙。
据老人回忆,1947年舞过一次虾龙后,到2006年,其间再没有舞过虾龙。1997年,有几位曾经舞过虾龙的长辈提出恢复虾龙舞,但会做虾龙的几个老人都离世,恢复虾龙舞遇到许多困难。经过多年努力,直到2007年,才付诸行动。当时羊明街街长黄树长找到竹编能手周师傅(新街人)和绘画师父,与他们共同研究制虾方案,并大胆创新:制虾前,他们取一活的小龙虾,细细观察它的形态动作,之后取老南竹制虾。为使虾龙灵活易舞,他们把虾缩短到8米左右,17人即可舞。同时除虾须、螯、身、尾可动之外,虾眼、嘴也可动,丰富虾龙舞动作,舞起来更逼真优美。
时隔60年的虾龙舞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得以再现,虾龙不论到哪条街,都有成百人跟随观赏。每到一街,几乎每户都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希望给自家带来福气。六塘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专门跑来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2007年起到2009年,六塘镇连续三年舞虾龙。然而,虾龙舞现在又陷入新的困难: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从事贸易,在家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无法开展虾龙舞活动。同时,2007年学会制作虾龙的几位老人也先后离世,目前已经没有人继承虾龙的制作方法,虾龙舞又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羊明街只有一位姓饶的中年画师表示经过摸索有信心制作出虾龙,再次恢复民间传统娱乐文化虾龙舞。
据饶画师的零星记忆,虾龙制作工艺过程是:虾龙是用竹子制成,分虾头、螯、身、尾四部分。首先,取老南竹破成竹篾片,量到所需尺寸制作出龙骨备用。制作顺序是先定架连筋制虾头,然后根据虾头的比例做虾身、尾和螯,虾身可根据需要分成若干节,每节先定腹连筋成架,后节节相连成身,最后整体连接成虾的体形,并充分利用杠杆原理,舞动虾龙之时使虾须、眼及虾螯、虾身、虾尾都能动,像真虾一样活灵活现。之后用白布裹附在扎成的形架上,涂上虾原色颜料油漆,再根据所需点缀其它饰物。
新闻推荐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市领导分别带队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
本报讯(记者陈娟孙敏刘倩见习记者唐健扬实习生杨川凌通讯员余南帜刘健)春节临近,市政府十分关心全市安全生产情况...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