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送外婆最后一程是他终生的遗憾
古稀同学再聚只为追忆恩师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首页上一期 下一期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版面概览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稀同学再聚只为追忆恩师
为纪念恩师,渐入古稀的老人们齐聚一堂。
54年前,英俊帅气的年轻人周昌瑜走进了刚成立不久的临桂渡头农业中学,身兼语文老师、班主任和校长。4年后,周校长不幸离世,这让每个渡头农业中学的学生心如刀绞。今年是周校长离世50周年纪念日,当年10多岁的初中生现如今都渐入古稀。为缅怀当年的恩师,大家几番周折,在清明节即将到来前又聚在了一起。
为缅怀恩师再聚首
临桂两江镇宿棠村委周村旁的一片树林内,松柏随风而吟,偶尔有鸟鸣声响起。周昌瑜校长的坟头就位于这片小树林内。与一般墓碑不一样的是,石碑上赫然写着“恩师周昌瑜之墓”,这是周昌瑜的几十名学生于1997年筑起的。
“要是周老师活到现在的话,也不过75岁,身体应该也硬朗着呢!”“是啊,年纪轻轻的,还没结婚,人就走了,太可惜了……”20多位古稀老人围在坟头旁,动情地讨论着。虽然天气比较热,但老人们一个个都穿着整齐,不少人穿起了平日少穿的西装和中山装,表示尊重。
人群中,70岁的周昌琼热得满头大汗,不停地招呼着前来祭拜的人。周昌瑜不仅是周昌琼的老师,也是他的亲大哥。老周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和初中时期的同班同学吃饭,大家聊起大哥,说好多年没有祭拜老师了,今年刚好是老师离世整整50周年,应该一起祭拜一下老师。
几个人商量好以后,年龄最小的梁志强承担起了通知众人的重任。“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没有联系方式,有的已经离开人世了。”66岁的梁志强告诉记者,他们一个班有30多个人,他要尽量通知三个班的人,因为时间过去太久,要把所有人都通知到位并非易事。不会上网的他只好一有时间就挨个打电话,总算把该通知的人都通知到位了。
“我记着这事呢,肯定参加!”梁志强说,虽然不少人联系起来比较困难,但电话打通说明意图后,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他,还有家在石家庄的李惠也在电话里痛快地表示,要回去一趟,祭拜老师,也看看老同学。
师恩难忘成追忆
简单的祭拜仪式结束后,多年未见的同学们聚在一起,畅谈当年的青葱往事,聊得最多的还是周老师。
“年轻帅气、平易近人、书法很好、把我们当朋友……”大家对于周老师的评价基本一致。
梁国桥告诉记者,他们班算是临桂渡头农业中学成立以来的第一届学生,年轻的周老师不仅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还是学校的校长,虽然事务繁忙,但仍然关心他们每个学生的生活。“以身作则。要求我们做到的,他肯定会做到。”梁国桥说,他印象比较深的是,周老师从来不迟到,也经常带着大家参加劳动,给林场挖防火沟、修公路、挖水库,不管什么事都冲在前面,带着大家体验劳动的乐趣。
家里离学校比较远的朱成林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不仅带着大家劳动,课后和大家一起打篮球,每当天气不好的时候还经常让他留宿学校,给他做饭,照顾他睡觉,非常贴心。
大家共同表示,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太小不懂事,但毕业以后却发现其实周老师对大家影响很深,小到一笔一画、认真负责的教学方式,大到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大家在成长过程中不走歪路。“我们这几个班的人,一大半的人都在后来做了领导干部,大家觉得和周老师当时的培养很有关系。”梁国桥说,正因如此,大家都对周老师感恩颇深并念念不忘。
“让我们以茶代酒,敬师恩、敬生活。”聚会末尾,大家微笑碰杯,并约好要常聚常聊。
记者高磊盈文/摄
新闻推荐
2路公交车驶进养生谷,208路公交线延长至西二环到崇华中医街交通更方便了
到崇华中医街交通更方便了2018年04月04日星期三首页上一期下一期版面导航标题导航版面概览放大缩小默认2路公交车驶进养生谷,208路公交线延长至西二环到崇华中医街交通更方便了4月3日,2路公交车首...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