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沈青
■沈家庄简介
沈家庄,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湖南洪江,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宋词专家,诗人,现旅居加拿大温哥华。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现为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刊》编委,《新诗潮》主编。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诗刊》、《中华诗词》、《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发表新旧体诗词三百余首,在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词典》、《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等文学辞典发表赏析文章一百四十余篇。著有《宋词的文化定位》、《竹窗簃词学论稿》、《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宋词三百首注析》等,主编《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传奇》、《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传奇》等。
旅居加拿大多年,改变不了一颗桂林心。枫叶海边的风景再绚丽,他脑海里仍是秀美的漓江。诗人沈家庄还说:“恭城油茶是我的挚爱。”
沈家庄并不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但却成为了桂林诗词文化的一位国际义工。他认为,诗词是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文学样式,代表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的反映。即便身在国外,他也每时每刻都在惦念着拾起桂林传统诗词文化散落的一粒一珠,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更要带到国外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桂林和中国诗词的韵味。
访谈
诗词文化并不“老土”
记者:您现在长期旅居加拿大,这次回国是要处理哪些工作呢?
沈家庄:这次回到国内,参加两个学术会议,同时还有一项桂林诗词界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那就是准备一本关于清代诗人王鹏运的书。王鹏运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成就的卓越人物,世间公认他为词史上“晚清四大家”中的首席。他的这个“首席”,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在词学史上做了许多先前和同辈学者中没有做过的词学事业,曾被康有为赞许为“填词为光绪朝第一”。同时,他与桂林渊源颇深,不仅出生在临桂,长期在临桂居住、创作,更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与我时代不同,但巧合的是经历相似,籍贯都是浙江绍兴,但长期在桂林生活,成为诗词作者。
记者:您长期研究唐宋诗词文化,而唐宋诗词在桂林也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它对桂林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沈家庄:唐宋时期是诗词文化最兴盛的黄金时期,桂林非常幸运,有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都到过这里,比如南宋王正功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桂林一举成名。李商隐一生郁郁寡欢,不得其志,但他在桂林的日子,却如朗月一般柔软皎洁。在桂林他的诗作约有30首,融化了世人,也抚慰了自己,将桂林山水之美,永远地留存于诗中。
而那些没到过桂林的文人墨客,也把桂林作为心中的仙境,都在诗里写过桂林山水,比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给桂林留下了被世人传诵的经典诗词,这是一笔高贵的精神财富,能跨越时空,一直影响着世人。
记者: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旧体诗词形式是否已经远离主流文化,不被年轻人所接受?
沈家庄:看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是新时代的需要。对年轻人来说,无论旧体诗还是新诗,抑或是其他文学,只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他们一定会慢慢接受。而对整个国家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未来的诗词文化不但不过时,反而可能成为红遍世界的流行符号。
桂林一物一景是挚爱
记者:您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湖南,但您却认为桂林才是真正的第二故乡。您对桂林为何有这么独特的感情呢?
沈家庄:来到桂林后,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浓厚文化氛围。记得我年轻时,常常与我们广西师范大学的文学老师一起出游作诗,有一年端午节,我不小心掉进了漓江里,不过我们就以此为题,在美丽的山水间你一句我一句地作了一首诗。这样的经历是别的地方无法给予的。在广西师大的日子不仅让我快速地融入了桂林的生活,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学者的熏陶。
同时,桂林宝贵的诗词文化是一座文化“富矿”,让我找到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就像一条鱼扎进了大海,如鱼得水地挖掘桂林本地的诗词文化,所以我非常感激这片土地。桂林就是我的家,在国外生活的日子,看到海边的水就会想到漓江,看到飘落的枫叶就会想到桂花,看到西餐就会怀念恭城的油茶,桂林的一物一景都是我的挚爱。
记者:听说您在温哥华的生活也闲不下来,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了诗词而忙碌?
沈家庄:北美是华人移民较早的地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已经有学者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和华人移民史,这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对于中国传统诗词走向世界发生浓厚兴趣。
当地的华人叫我“文化义工”,我们成立了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实际上就是一支中华传统韵文在海外传播的生力军,努力地向海外传播中国韵文文化,目的就是让世界人民进一步在文化层面认识中国,反响非常好。在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目前有两个诗词刊物,最近我们在《加拿大商报》又新辟《菲莎文萃》综合性文艺副刊。有了刊物,诗人及诗歌爱好者有了发表的园地以及互相交流切磋、不断进取的平台,写作积极性高涨,学习写作诗词的人愈来愈多。几乎每周,加拿大都会举办诗词艺术欣赏和有关知识的讲座、中华诗歌朗诵会,还有专门策划的诗词晚会等等,不仅华人喜欢,当地人也很感兴趣,老外学中文、学诗词非常普遍。
把桂林传统文化“请”到国外
记者:桂林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您这次回来对桂林有什么新的印象?
沈家庄:桂林的变化令人惊讶,城市建设很有想法。我登了逍遥楼,逛了东西巷,为桂林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回归感到高兴,逍遥楼和东西巷不仅是桂林重要的地理标志,也是桂林人文传承的最好体现,这里就是桂林人的根。
记者: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您觉得桂林传统文化的魅力应该如何传承?
沈家庄:首先就是大力发掘,真正下大力气、实实在在去挖掘。就拿桂林的诗词文化来说,不单是一些大诗人留下过桂林的作品,从古至今,我们桂林的很多诗词作者都为家乡创作过非常多而且相当出色的作品,但他们却在诗词界中缺乏知名度,这就需要更多的文学工作者、研究者来挖掘,让这些作者的作品、思想、历史重现。其次就是传承,比如临桂词派已经出版的词集,让中国诗词界了解到了这一支词派的发展全貌,作者和作品才能传承于世,而不是躺在泥土下早已腐烂的纸里。
记者:您还准备在加拿大举办临桂词派的专题活动,桂林传统文化也需要更多这样的舞台。您今后会是一位传播桂林传统文化的使者吗?
沈家庄:诗词文化只是桂林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桂林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都应该是我们要浓墨重彩宣传的桂林板路。这些文化不仅是桂林的,也是全中国、全人类的精神成果,我希望自己能永远做一名文化义工,把桂林的诗词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带到国外去,打开桂林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国际窗口。
新闻推荐
日前,七星公安分局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成功打掉一个专门利用共享单车进行“碰瓷”,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犯罪团伙,抓获了8名犯罪嫌疑人。经初步调查,该团伙来自外地,在桂林市共作案16起,涉案金额35600...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