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临桂新闻 > 正文

鲜为人知的临桂傩舞

来源:桂林晚报 2017-09-12 18:04   https://www.yybnet.net/

塘北村的傩舞面具。

■赵积亮文/摄

四塘镇塘北村是桂林市临桂区最早的自治区级“双文明村”,300多户人家的村子,位于寺湖湿地之畔,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以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名录的牌灯表演而闻名。近年来,牌灯这一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得以整理和提升,多次参加各种重大活动,成为桂林节日里的文化盛宴。其实,除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牌灯表演艺术之外,该村还有起源更早的傩舞,鲜为人知。

●解放前临桂农村最隆重的盛会

傩舞,古称傩礼,俗称跳神。临桂的傩舞历史悠久,兼具还愿、祭祀和娱乐的多重功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清嘉庆七年(1802年)《临桂县志》记载:“今乡人傩,用巫者为之跳神,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最贵。戴假面著衣甲,婆娑而舞,伧佇而歌,为迎送神词,具有楚辞之遗,第鄙俚耳。”

解放前,跳神是临桂农村最隆重的盛会。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傩”是春天的一种驱鬼仪式,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而塘北的傩舞和临桂各地一样,却是在农历十月举行,传说中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为令公托塔李天王李静的诞辰。塘北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各自都有愿祠,全村总共达九座之多,其中以骆氏愿祠香火最为旺盛,内有九子娘娘像,在当地群众心中觉得最为灵验。

跳神目的为酬神,以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或金榜题名等,俗称“还大愿”。艺人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彩衣,装扮诸神。塘北的傩队一般由四人组成:乐师三人奏傩乐,傩舞艺人一人戴面具应声起舞。傩乐队吹笛两人,打鼓一人。傩乐用的笛子较粗,直径达2.5cm,没有笛膜,只有七孔,乐调低沉苍凉哀怨。鼓有两种:剧团鼓和南鼓,全由鼓乐手一人根据需要来敲。其中南鼓较为独特,长约70cm,两头大中间小,鼓身有木制的也有陶瓷烧制的,上覆精制猫皮,鼓调低沉有力。1953年以后,各地的傩舞表演便很少举行,塘北村民龙双才老人,是村中1953年以前傩队的吹笛乐师,也是当时村中唯一精通傩乐的人。骆冬喜老人则是村里唯一的梅山教师傅,为家中梅山教第十七代祖传之人。骆冬喜从小酷爱唱戏,每天唱完戏之后又被父亲要求学习梅山教和傩舞表演,因而对傩舞表演较为熟悉。老人家中原来藏有较多图文并茂的傩舞表演用书,各种傩舞节目照着书都能表演,几十年来村中的傩舞表演基本上由他来组织和传授,但随着表演用书被毁,现在村里已不能完整表演。

面具分36神72相全套共108个。这里的傩舞面具制作于明清时期,均为坚硬木质材料雕刻而成,所雕大多为托塔李天王、二郎神、哪吒、灵官神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面具比外地所见的稍小,雕刻工艺却相当精细,配以彩绘,有红脸、白脸及彩脸之分,表情或凶或善,惟妙惟肖。如今,塘北村珍藏着傩舞表演用的几十个古代木制面具,当年因被有心人骆耐生机智保护,秘藏于民房泥墙的夹缝中,得以在“破四旧”浩劫中保存下来,在村民维修愿祠时被发现,虽然已尘封多年,但仍相当完好。“当时泥水工拆墙,突然出现各式表情的黑灰色面具,被吓得拔腿就跑。”村民骆孟来笑着介绍说。在现存的面具中,还发现了双层和多层组合式面具。据民俗专家介绍,这些组合式面具不同于桂林市南路二塘镇等地已发现的面具,独到之处在于能表演类似于川剧的变脸术。平时,跳神用的面具陈放于愿祠之中,经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发神开跳。表演多为一人独舞或二人轮流舞,按一定的顺序跳完36神或72神。艺人根据面具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进行表演,和着乐曲又唱又跳,形体动作多具象征和摹拟,乐师击鼓吹笛伴奏至表演结束。

塘北傩舞表演节目达30多个,主要有《开山》、《令公》、《鲁班》、《土地》、《盘古》等。当地群众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哪吒》,一说起跳神,不少老人都来了精神,说到兴奋处,骆炳金老人情不自禁地摆开架势,模仿手拿响剑的样子,照着跳神的动作边舞边唱:“三太子,脱开龙袍,移东山塞南海。”然后一转身,手一挥,喊一声“喂呼……”老人全身心地投入,动作活灵活现,很有艺术感染力。

●傩文化已深入当地群众文化当中

傩舞表演的第一天,要先到位于全洞村后镇龙山上的赵佗王庙中进香,而后村里以家族为单位聚餐,当地称为“吃大愿会”。在隆重的开坛仪式上,傩队艺人把三张分别为开山、令公和二郎神的画像挂在该族的祠堂正中,俗称挂佛,以供族人烧香拜佛祈祷。到了第三天才正式调神。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由梅山教师傅开始发神,跳神艺人戴上面具,手持响剑,吊着膀子,扎起腰带,一根布带系在肚皮正中的腰带上,垂至脚面。跳令公神艺人的则身穿黄色长袍,跳文官神的手持黑而略有点弯的朝板。白天一般跳慈善的神,如《令公》、《土地》、《都天》、《圣母》等,到了晚上就变成跳凶恶神,如《山魈》、《雷祖》和《广福王》等。到了凌晨跳爱说鄙话的《武婆》,俗称跳“婆子神”。在跳神的过程中,有时艺人故意找小孩、大人嬉戏取乐,气氛相当热烈,在欢笑声中掀起一阵阵高潮。凌晨4点钟左右,艺人在家族老人的陪同下,奏乐送神至村外,泼碗水饭就算结束“还大愿”的过程。

历史悠久的塘北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傩文化早已深深地渗透到当地老百姓的口语中,使得民间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如果是妇女外出上山砍柴,村民开玩笑会提醒她“不要遇到山魈”以免被调戏。摒弃迷信成分,其舞蹈和乐曲极具研究和审美价值。走近堆放傩舞面具的角落,拂去厚厚的灰尘,精美的面具又显现出鲜活的形象,仿佛从历史深处隐约传来低沉苍凉哀怨的南鼓声和傩笛声。同为塘北的古文化艺术,牌灯有幸得到了整理和提升,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但由于群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群众看待傩舞表演缺乏正确的观念,塘北的傩舞表演没有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

在临桂县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塘北傩舞得到一定的整理,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塘北村群众组成的表演队参加桂林市第30届“漓江之声”比赛,荣获一等奖。“现在表演的傩舞节目在桂林王城景区里也有短暂表演,都是由文化部门编导,虽然得了大奖,但节目从音乐到舞蹈都不是我们村传统的味道。”参加表演的群众演员骆孟来有些遗憾地说,“我们的音乐没有那么嘈杂,各种乐器搭配起来节奏感好,在乡村的夜里听起来特别有味道:哩—呜—哩—呜—啪—咚—嘣……”

太平中心校退休教师龙童喜老人略通音律,长期关注本村的傩舞表演,过去常与村里唯一精通傩乐的乐师龙双才老人交流。他仿制了一根傩笛,以简谱记录、整理了零星的当地傩乐,他也想仿制南鼓,但技艺有限一直没做成,“如果有专家来协助,从音乐整理到乐器制作,能还原成功就好了!”龙童喜老人说着,眼里流露着期盼。目前,村里参加过傩舞表演的艺人只剩骆耐生一人,已85岁高龄,身体如风中之烛,塘北村的傩舞能否后继有人,是他心中一直放不下的事情。

新闻推荐

市政协“整合桂林优势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旗舰品牌”专题协商会委员发言摘要

▲沈林杰▲莫初德▲赵钧铎▲卢全喜▲贤成毅▲叶雪刚组建榕湖酒店集团打造现代化酒店集群□榕湖饭店总经理沈林杰桂林有各类酒店1200余家,年接待能力4500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多元发展,单体酒店已不...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鲜为人知的临桂傩舞)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