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饱受水患的南场村。
?南场新村一角
▲秦孙玉向记者展示向上级反映重建南场新村的资料。
临桂区在实行***中实施“一江三线十片百村屯”精品工程,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脱贫致富,再造新家园。临桂区临桂镇南场新村的建设,可以说是该区实施新村建设和***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景碧锋文/摄
自从西干渠建成后,渠道在上,村庄在下,渠高村低,半个多世纪来,南场村没少遭受洪水危机
除了个别楼房建了一层外,61栋楼房大多都已全部建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山间。焕然一新的楼房成了这个山坳里最惹人注目的建筑物。在一座座簇新楼房对面的不远处,是南场新村住了数百年的老村子。村落里大多是解放前建的泥砖房,破旧而潮湿。青狮潭西干渠穿村而过,渠高村低,落差仅5米左右。
这里是临桂镇天华村委南场新村,距离临桂城区有30里,是临桂镇最为偏远的村落之一。因为青狮潭西干渠的修筑,给南场村造成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困扰。
终于,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南场村实施异地搬迁。曾任天华村委主任的南场村人秦孙玉亲身经历了村落的变迁,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他给记者讲起了村子发展的前前后后。
记者跟秦孙玉漫步在南场老村,看到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里,泥砖房的墙下部受潮,看上去像是受到水的浸泡,似乎时刻都有坍塌的可能。
“一到夏季,水渠里全都是水,房屋一直被浸泡。”在秦孙玉的记忆里,自从西干渠建成后,渠道在上,村庄在下,渠高村低。半个多世纪来,南场村没有少遭洪水危机。
此外,由于渠高村低,长期以来,南场全村地下水渗出,村子周围的渗水超过了0.5个流量以上,房屋的基础下沉,多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潮湿的环境对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81年的连续降雨,使得西干渠决堤,冲毁村民房屋数间,幸亏及时堵泄,才没有造成全村被淹的严重后果。
由于“头顶一盆水”,南场村的村民经常提心吊胆,特别是每到春夏汛期,村民总是自发上渠道察看是否有险情发生,总是不得安宁。
政府补贴,村民自筹,实施整个村落的异地搬迁,再建一个新南场村
南场村的情况如果再不引起注意,就有可能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0年4月,村干部将村子的情况反映到临桂镇和当时的县政府。
南场村面临的问题引起临桂县相关部门的重视。经过反复调研,县里认为西干渠建成近60年了,改道几乎不可能;而南场村建在山坡上已经数百年,大多是泥坯房,破旧潮湿,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2011年4月,县里决定对整个村子实施异地搬迁。
经过反复踏勘察看地形,村民决定将南场村对面一块紧靠着大面积田垌的土山推平,用来建新村。这样新村依山傍水,视野开阔。
2011年,村子就开始征地,平整宅基地。经过预算,每户房屋占地面积9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预算达到22万元,政府补贴7万多,其他由村民自己出。
定下来后,村里69户村民有61户报名建设新房。2013年上半年,南场新村开始动工建设。
经过近三年的加紧施工建设,一幢幢漂亮的楼房陆续拔地而起,80%的楼房都已经封顶。今年上半年,一户人家给儿子讨媳妇,已经搬进来住了,下半年会有更多人家入住。
生于1946年的秦孙玉如今已经整整70岁了,2005年从村委退休,大伙都叫他老主任。这几年,为村子实行异地搬迁,他跑前跑后,常常念叨着“老共产党员能发一分光是一分,能发一份热是一份”。
跟秦孙玉在南场新村漫步,林立的楼房,宽敞的楼间距,使人备感舒服。“以前最先的规划图出来,楼间距只有五米,楼房的占地面积也只有七十平方米。我找到相关部门说:这不行,这根本就不符合农村的实际。”经过跟规划方面反复沟通,楼间距被修改成12米,村民住宅的面积被改成了90平方米。
南场新村即将建成,秦孙玉终于可以放心地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异地搬迁”仅走完扶贫的第一步
南场村属于半山区,距离镇政府远,全村共有69户人家,286人,村民人均有一亩多水田,10多亩旱地,六七亩山场。村民主要依靠打工和种养为生,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在家搞种养,主要种植蜜桔和养殖鸡和猪。近年来,随着果树品种的老化和柑桔类水果价格下滑,蜜桔的种植情况并不乐观。只有村中2000年前后引进的温氏肉鸡养殖情况还可以,目前有22户人家养殖,有5户人家养猪。
“今后的发展目标,将依托新村及金陵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引导村民种植绿色有机水果及蔬菜,加强旅游接待培训及劳动技能培训,使每一户农户掌握一至二门技术,发展农家乐旅游,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对于南场新村建成后的远景规划,其中还包括对位于半山坡的老村址实行复垦。
南场村曾一直是临桂县的贫困村,直到2005年才摘掉贫困的帽子。可以看出,异地搬迁后,如何扶持村民发展经济,将规划落到实处,还需要持续探索。
新闻推荐
▲近日,临桂区在会仙镇及会仙湿地举办“六月六·群仙...
临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桂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