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写了五年的追忆奶奶的文章就要收笔了,但是奶奶对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却长久存在。
□本报记者桂晨文/摄
■祖辈档案:
苏素芳,是四代教育世家中的“非职业”教师,却是孙辈们公认的启蒙老师。2011年,为了完成她的遗愿,家人在她的母校——— 临桂六塘中心小学设立奖学基金。苏素芳一生勤俭积攒下来的10万元作为基金,根据制定的基金章程,每年奖励20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孙辈讲述:
“在清明节到来前夕,爷爷在家里发起了征文比赛,让我们用文字追忆奶奶。”芦笛小学高级教师以琴打开了电脑里已经无数次开头、却迟迟未完成的文档。这是一篇写了5年多的文章,字里行间凝结了过往的点滴细节。
“感觉怎么写她也写不完。”以作文教学见长的以琴似乎犯了难。
以琴生在教育世家,家里第一代教书人是太爷爷以述祖,生于1897年,临桂六塘人,也是临桂县第一个捐资办学的人。此后,爷爷、叔叔再到他们姊妹兄弟,家里11人在教育战线上薪火相传。但是,说起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却是家里那位“非职业教师”——— 奶奶苏素芳。
“爷爷是地区高中(现市第十八中学)的教师,奶奶在蔬菜公司工作。当时爷爷奶奶住在地区高中的一个小单间,房子就在两个教室之间,做饭就在过道。那时候一下课,很多学生围在爷爷身边问这问那,奶奶就在一旁做饭。”说起过去,以琴最难忘的就是和奶奶一起劳动、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以琴说,因为父母工作忙,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跟着奶奶他们住,还经常和奶奶去菜地里劳动。“直到读师范的时候,家里5个孙辈暑假都喜欢去跟着奶奶住上一段时间,我们称作‘劳动改造\’。”以琴说,大家的童年在奶奶的陪伴下悄悄溜走,留下的却是一身的本领,会自己做饭、做菜,钉扣子缝衣服,劈柴喂鸡,洗衣服……都不是个事。“而且,他们那一代人生活非常简单朴素,不求名利,很低调。”以琴说,2010年,奶奶因病去世。为了传承家里捐资助学的良好传统,爷爷帮奶奶完成了这样一个遗愿——— 将她积攒下来的10万元捐给了她的母校。
“直到奶奶离开的这几年,回忆起来,发现这些经历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琴是一名非常推崇体验式教育的语文教师,如今正在不断实践着自己的体验式作文教学。她说,在教师岗位的成长后劲不仅受益于教育世家一以贯之的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专业与热爱,更受益于奶奶的言传身教,受益于那段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
1997年参加工作的以琴,在教育岗位打磨了近20年。如今翻看孩子们充满自然童趣的作文、诗歌,她仍然不自觉地兴奋。“清新、质朴,充满了童真快乐,有孩子们自己的观察、体验,这样的文字才是最好的。”以琴说,她争取能像自己的启蒙老师——— 奶奶一样,尽可能让孩子们在和她一起的六年里是快乐的。
如今,以琴写了五年的追忆文章快要收尾了。她说,清明节肯定会去祭奠奶奶,和奶奶分享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或许这是最能告慰奶奶在天之灵的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蓉通讯员万勇)为做好“十三五”期间全区便民码头、客渡船标准化建设工作,及时掌握各市县在渡口渡船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农村便民候船亭建设需求、标准规范及...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