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平在给学生上课。
退休后他本来可以在家养老,但为了村里的孩子,每天他都踩着自行车坚持去上课。
□本报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李辉朝 秦柔曼 文/摄
20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临桂县四塘镇四合教学点只剩下一个名叫周世平的老师。后来由于撤点并校,学生越来越少,如今只有不到20个,但周世平却一直坚持为孩子们上课。今年2月,本来可以退休的他,看到学校依然没有新老师来,他毅然决定继续拿起教学棒,把“独角戏”唱到底。近日,记者来到该校采访了这位老师。
38年教龄,20年一个人的坚守
四合教学点比较偏僻,从四塘镇开车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到达。教学点位于山脚下,快到学校的时候,远远可以听到孩子们嬉闹的声音。
走进学校,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汉子笑呵呵地接待了我们,他就是周世平。
趁着下课间隙,周世平给记者介绍起学校的情况。他说,学校以前是在一个山洞里教学的,学生来自岩口村委的5个自然村,最开始学校有4个老师,学生最多时有100多个。山洞位于一个山坡上,行走很不方便,他跟其他3个老师经常背着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从山脚走到山洞去上课。他们在山洞学校一呆就是18年,由于山洞潮湿,大家都有些关节疼痛的毛病。到了1995年,学校搬迁到山脚下。这时,他的同事因没有考上公办老师等原因离开或辞职,学校就剩下了他一个老师。
“那时还有几十个学生,但后来学生越来越少了。”因为撤点并校,10多年前,学校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现在只有19个学生(包括学前班和一年级),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都是他一个人来教。
退休了还要坚持教下去
聊了一会,周老师看到上课的时间到了,就拿出一只口哨一吹,学生们马上回到教室。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上课之前,周老师先给孩子们演唱爱国主义歌曲,唱完歌才开始上课。
“‘b’拨开的拨,\‘p’泼水的泼,\‘m’就是两扇门……”周老师一边念着拼音字母,一边打手势形象地跟学生们解释。看到有些孩子还不会翻书,他就走下台阶一个个地帮他们翻开书,找到所学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读拼音认字母。这种看似单调和枯燥的工作他已经持续了38年。
“本来可以退休享受一下的,但为了孩子,只好继续。”周世平坦言,自己也是本地人,从小也在村里读书,对村子有着独特的感情。特别是近年来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更加坚定了将教学继续下去的想法。
“孩子都来自各个自然村,很不容易。”他拿学校的名称来证明村民对学校的期望:四合教学点并不是以一个村子名字命名的,而是因为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5个自然村,所以学校才取名“四合”,意为大家从四方来一起合力办学校,显得尤为难得。
今年2月他到了退休的年龄,村民却忧心忡忡地告诉他,今年可能不会有老师来上课了。他很清楚原因,学校条件差,连老师宿舍都没有,加上地处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这样一来,村里的孩子就要面临没地方读书的困境。如果要读书,就要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年龄又小,这给孩子们上学造成了不便。
“儿子叫我别干了,好好休息。”周世平说,儿女孝顺,自己又有退休工资,本来打算退休后好好在家呆着,趁着身体不错,还可以到处旅游。不过权衡再三,加上教育部门和村民都极力挽留他,他决定继续拿起教学棒。于是村民每天又看到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穿梭。
自己动手整理校园,希望学校的条件能改善
采访快结束,记者准备离开时,看到周世平拿出一把小刀在学校的草地上割起了杂草。
“为什么割草?”记者有些疑惑。
“改善学校条件啊。”他笑呵呵地说,割草根本不算什么,原来学校里的大片荆棘都是他砍掉的。
原来,学校从山洞搬迁到山脚时只有一间房,房子四周都是荒草和荆棘。每天教室四周都是来吃草的牛,走到学校的也是泥巴路,路上全部是杂草和荆棘。为了方便孩子走路,他没事的时候就会拿着镰刀等工具将荆棘慢慢砍掉并烧毁。经过数年努力,荆棘基本被砍掉了,村民们也时常来帮忙整理校园。
去年,看到学校实在太简陋,相关部门和村里就帮着建起了围墙和大门,后来还建起了新教室,配置了一台电视,还配备了两个小篮球架,并硬化了一部分操场。记者看到,孩子们拿着球在泥巴地上投篮,显得十分开心。
周世平觉得学校还是简陋了一些,所以就继续拿镰刀割除校园里的杂草,打算将草除掉后再将泥巴地平整好,等合适的时候再硬化。他心里还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学校能有一个真正的篮球场和图书室,让孩子们能开心地玩耍和阅读。
临别时他向记者表示,新老师来之前,只要自己身体好,一定会坚持教下去。
新闻推荐
▲村民在清理石碑。山寨保存下来的石碑。...
临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桂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