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老骆家村的金色稻田里,新鲜的稻香混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数台收割机在田野上来回穿梭忙碌,割稻秆、脱粒、稻谷入袋一气呵成,一亩水稻15分钟以内就能收割完。7月底,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了这支来自河南省汝南县的跨省“稻客”,连续两天跟踪记录下“稻客”们苦乐酸甜的真实生活。
“稻客”原指手拿镰刀、扁担,专为他人收割稻子的人。如今,“稻客”的装备变成了收割机。每年一到稻谷成熟时,他们就像“候鸟”一样,背井离乡、风雨兼程,踏上大江南北的收割之路。
黄庚生是这支“稻客”队的队长。据他介绍,每年的4-12月,他们这支机械化“稻客”队伍便辗转南北,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一路辗转到甘肃、宁夏甚至东北,行程上万公里。
“稻客”生活简单,要是晴好的天气,他们一般都会外出做工,一干完活又要寻找别的雇主,碰上没有事做,他们就会把收割机拉到各村做广告,等待雇主。晚上他们有的露宿在菜市场的大棚下,有的住在空置的铺面里,或是露宿在村镇一些屋檐下。一辆收割机收割一亩稻,费用是100元,良好的服务、优惠的价格,使得“稻客”们很受农户欢迎。附近的村民也尽量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向他们提供饮用水、电器充电之类的服务等。
本报记者 何运斌 本报通讯员 伍碧飞 易连锡/摄影报道
临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临桂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