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后靠强大毅力恢复行走的李秋荣经常骑着电动车,在他和村民修好的路上奔波,为村民的大小事忙碌着。记者秦紫霞摄
李秋荣(右)与村里的第一书记毛顺华(左)在村里指导贫困户种植毛节瓜。记者秦紫霞摄
□本报记者秦紫霞通讯员唐艳
黝黑的皮肤、走路有点一瘸一拐、见人总是腼腆的笑、骑着一辆黄色的电动车奔波在潞江村的蜿蜒山路上,为村里的大小事忙得不亦乐乎———他就是灵川县三街镇潞江村村委书记李秋荣。1963年出生的李秋荣,做村委书记已经整整25个年头了,从他担任起村委书记的那一刻起,让每个村民小组都能通上水泥路,从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了他的最大梦想。因为修路,他手脚粉碎性骨折,伤好后直接回到修路一线指挥;7年前,他因颈椎压迫神经高位截瘫,却坚持奋战在修路现场,并凭借自己意志力奇迹般恢复行走,继续为修路奔走……近日,记者来到灵川县三街镇潞江村,了解李秋荣的故事。
25年村支书:年年奋战在修路一线
潞江村是三街镇最偏远的山村,村子沿山而建,因一条穿村而过的潞江而得名。潞江村距离三街镇8公里,全村辖新安村等9个村民小组,248户1036人。
“从前我们整个村都没有路,大家都很穷,有的就是50厘米的泥巴路,拉货只能靠马,家家户户几乎都养了马。”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李秋荣说,每次赶圩的时候,村民们3点就摸黑起床,带上手电筒出门,赶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赶圩的集市。不仅交通不便,贯穿全村的潞江水每年的涨水期,也让村民们又爱又恨。爱的是水位上涨能够把竹子运下山,改善生活;恨的是呼啸的洪水常常带走生产物资。
修通一条路,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潞江村人的共同心愿,这个心愿也在李秋荣心里扎下了根。1992年,接过潞江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后,李秋荣便一心扑在修路工程上。向上争取资金、翻山越岭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发动村民修路……他还亲自开着拖拉机趟过河滩运输沙子、柴油等修路物资,不断将村里的羊肠小道扩宽、垫实。2001年到2002年,抓住村村通工程的机遇,潞江村修通了砂石路。在此期间,李秋荣也天天坚持在修路现场,指挥工人,帮忙运输,晚上接着处理村民的纠纷和做思想工作。“这个机会很难得,我得抓紧时间把修路的进度赶上。”李秋荣告诉记者,当看着黄土路一点点变身为砂石路后,村里的物资运输有了通道,他特别自豪。
虽然村里通了砂石路,但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只能将部分村里的经济作物运出,解决村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将砂石路变身为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是李秋荣的追求。于是他接着争取资金,开始筹划将村里部分交通较便利路段的砂石路修成水泥路。没想到,这时,意外却从天而降。
“我们从离镇上比较近的路开始修,在修建到新安村的水泥路时,是夏天,我开拖拉机给压路机等送机械油。有一次,正好开在河床中央,拖拉机陷入石头中动弹不得,我拿起木棍准备撬动,没想到却用力过猛被棍子的反作用力猛地砸了一下头,之后就被皮带卷入了拖拉机下,就没了知觉。等我醒来,我已经在医院了。”李秋荣回忆起那次经历,还记忆犹新。在修路队员们的护送下,李秋荣来到医院就医,手、脚被诊断为粉碎性骨折。且由于颈椎受伤压迫神经,医生当时嘱咐长时间内必须进行脊椎治疗、绝对不能体力劳作。但牵挂着修路的李秋荣却没严格按照医嘱。在住院20多天后,他在出院后的第二天就脱掉了脊椎保护套,并直接回到了修路一线。“我住院的时候,大家来看我,我听着他们说修路进程有阻碍,我揪心啊。”李秋荣告诉记者。在李秋荣的努力下,2002年潞江村全村修通了砂石路,新安村等部分路段的水泥路也顺利竣工。
高位截瘫后他与命运作斗争
2009年,李秋荣争取到一笔上级资金,准备将村里部分坑洼的砂石路补好。为了节省经费,李秋荣叫上了几个村里人自行补路,但这次,他又倒在了修路的现场。“当时路面有个大坑,我想低头去看,没想到头一昏就倒下了。”李秋荣没想到,他这次倒地,是真正的倒下了。他醒来后,躺在医院病床上,发现手脚已完全不听使唤,失去知觉。医生告诉他,由于几年前的颈椎压迫神经出现了病变,他被诊断为高位截瘫,甚至连手指都不能自由活动。壮年人一瞬间变成了躺在床上的高位截瘫病人,村民们既意外又吃惊。
李秋荣出院后,仍念念不忘修路。“大家说,我最熟悉情况,有我在心定一点,我想我能帮一天是一天。”于是,在潞江村的修路现场,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清晨,一个全身靠在板凳上的人,从早到晚坐在补路现场,指挥村民们将坑坑洼洼的路面修好、铺平,直到夜幕降临。坚持了一个多月时间后,村里的路补好了,李秋荣才安心回家休养。
高位截瘫后,家里人劝他就此卸下村支书的担子,好好休养。但心系村里建设的他,却不甘于此。“我觉得,这辈子不能躺在床上过,村里的道路还没硬化,大家又那么需要我,我应该好起来。”
这个曾经天天在蜿蜒山路上奔走的汉子开始与命运抗争。他从手拿铁球开始、锻炼手臂力量,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恢复过程:渐渐地,他的手开始能拿起杯子了,可以支撑全身了,可以在床上做引体向上了……经过艰苦的恢复训练后,李秋荣从扶着墙站立、扶着墙走路再到直接尝试着走路,他用铁一般的意志力,再次出现在了村里人眼前。
“那天我在村里看见他,他在练习走路,走不稳,直接硬生生摔倒在地上,看着都心疼。”村民黄小菊和许多村民一样,对李秋荣的出现既惊喜又震惊。“我不用拐棍,我怕造成依赖,我就直接走、人越多的地方我越去,这样大家还能把我扶起来。”李秋荣告诉记者。2010年,经过足足一年的锻炼,在数万次跌倒又坚强站起之后,奇迹出现了———除了部分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外,他已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吃饭甚至骑车。他买了一辆电单车,开始继续为村里的大事小事忙碌起来。2011年,村委换届,他高票继续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干部。而他的修路梦想,也在继续前进。
最大心愿:修通村里扶贫路
结合精准扶贫和各项利好政策的扶持,2012年开始,潞江村的道路硬化工程也“加速度”向前。如今潞江村7个村民小组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从前我们是一条河从村上过,现在是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村民们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去年10月我们就开始加班加点,耗资118万元硬化了道路,还建立了11个滚水坝,村民们的脱贫意愿很高,大家一起努力,50天就顺利完成了道路硬化。”提起修路,李秋荣满脸喜悦。
路通了,潞江村的百姓们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驻村第一书记毛顺华告诉记者,潞江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里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山上的竹木和外出务工。由于路不通,村民们的耕作习惯以种植水田为主,全村没有特色经济作物。“道路硬化后,潞江村的脱贫致富有了很大的希望。百姓卖竹子方便了,出去买东西路费也省了几倍,再通过种植等产业脱贫,大家的生活也会一步步好起来。”从事农业工作多年的毛顺华结合潞江村的特点,主要推广种植毛节瓜、茄子、西红柿以及香果、罗汉果、柑橘等经济作物。
眼下正是毛节瓜陆续上市的季节,如今一亩可产上万斤的毛节瓜,产量高、技术性不强,每斤价格已达到1元左右,丰收的喜悦让村里的贫困户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从前我们种水稻一年收入也就3000-4000元,今年我种了4-5亩毛节瓜,预计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增了差不多十倍。”潞江村所辖的赵家田村的贫困户李云峰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产业扶贫,潞江村的33户贫困户有8户已脱贫摘帽,预计明年整村可顺利实现脱贫。
在采访中,李秋荣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村上最偏远的地方,带给百姓致富的希望。在他25年的不断努力下,潞江村已修建好近20公里水泥路。而最后的桐岭门村至孔坪村的4.5公里水泥路也纳入了修建计划,预计明年将全部竣工。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将家庭助廉打造成干部监督“柔性推手”发放《致全市纪检干部家属的一封信》,倡导家属和单位对纪检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交圈、娱乐圈、生活圈情况一起来“温情监管”;举办“贤廉内助”走...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