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秦学黎峭文/摄
家园被毁,18岁唐泉被迫走上从军路
“日本鬼子太欺负人了,没办法了,听说灵田有一支队伍在打鬼子,我当时就去参加了,心里想:一定要把鬼子打跑。”这是灵川县灵川镇唐家村88岁的老人唐泉,在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紧接着,他给记者讲起了如何在经历了四场恶战后,将日军赶出灵川的故事。
1945年3月,灵川镇灵宝村委唐家村里闯进了一批日军,到处烧杀抢掠,18岁的唐泉也被鬼子抓走。
“这些日本鬼子没人性啊,要村里人给他们背粮食到灵川镇田南村。多大岁数的就背多少斤,那些七十几岁八十几岁的老人背不动,就被他们拉到路边杀掉。”唐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愤怒异常。
在灵川镇田南村,唐泉被日军抓去训练,还让他学骑马,在训练中稍有不从,就会招来一顿暴打。“估计是看我年轻,想培训一段时间,让我去给他们打仗。”唐泉说,一到晚上,我就和其他几个被抓来的人,一起关到一个土坯房里。在饱受了几天的折磨后,唐泉决定寻机逃跑。
一天深夜,唐泉凿开了土坯房的墙面,从一个小洞爬了出来,逃回了唐家村。
村里不少房子都被烧了,家里一片狼藉,牛也不见了,村里的情况让唐泉非常愤怒。“鬼子很缺德,有柴火不烧,偏偏拆门板和农民家里的牌位去烧。”
这时,唐泉听说灵川县灵田有一支队伍在抗日,于是就约上村里的另一名亲戚连夜赶往灵田,参加了吴腾芳领导的灵川抗日政工队。
“当时队伍里就有我的初中同学,很快我就通过了审核,被分配到了游击组。”唐泉告诉记者,抗日政工队当时有90多名队员。
和鬼子打了三仗,见识了日军的凶残
经过简单的训练,唐泉很快就迎来了第一场战斗。当时政工队接到情报,有日军正在灵田镇正义村抢掠,政工队立即安排唐泉等队员前往正义村进行偷袭。
“他们正在煮饭,抢来的猪刚杀好煮熟,我们就开枪了。”唐泉高兴地说,日军毫无防范被打死多人,其余的日军仓皇逃走,刚煮好的饭菜成了犒劳抗日政工队战士的午饭。“这场仗我们打得突然,鬼子没想到还会有人来偷袭,所以根本来不及招架。”
“后来,没过多久,大批的鬼子来到村里,想找政工队报复,但我们早就撤退了。”唐泉说。
唐泉参加的第二场战斗,发生在三街镇五里排,伏击了日军的运输车队,缴获了15支步枪和五箱子弹,还有罐头等军用食品。“那时,我们从兴安县那边获得消息,听说晚上有五辆货车要通过五里排,我们就在那里设伏。”
唐泉告诉记者,在放过了前面四辆货车后,队员们对最后一辆车进行了伏击。前面的车辆因为害怕被伏击,纷纷加快速度逃跑,战斗很快结束了。最后一辆货车上的两名鬼子被击毙,伏击战斗很成功。
而第三场战斗,则让唐泉体会到了日军的残暴。“我们提前得到消息,有几个鬼子要摆渡过河,来双潭赶圩。就提前和摆渡的船夫说好,船到河中间他就跳水,我们在岸上开枪打鬼子。”唐泉说,因为有些胆怯和紧张,摆渡的船夫提前跳了水,这引起了船上几名鬼子的警惕。
唐泉和20多名队员,在岸上开枪打死了几名鬼子,其余的鬼子则跳水逃跑了“后来,一百多个鬼子来到双潭,进行报复,把圩街都给烧毁了,鬼子太残暴了。”唐泉提到这件事,仍然十分愤怒。
第四仗,把鬼子彻底赶出了灵川
唐泉与日军的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1945年的8月。抗日政工队获得消息,日军已经快要投降了,一支部队正从桂林市往兴安、全州方向撤退,上级命令政工队在灵田镇龚家村木头山一带进行伏击。
“那次伏击,很多人参加,兴安县的抗日队伍也派了人过来。”唐泉说,那次,能感觉到日军的战斗力很差了,毫无斗志。在放过了前面的大部队后,唐泉和队员们对日军后卫部队进行了攻击。
“鬼子明显没有了原来的那股狠劲,枪一响就纷纷开始逃跑,我们一下就打倒了好几个鬼子,然后就冲下去大喊缴枪不杀,结果有三个鬼子主动投降了。”唐泉告诉记者,三个投降的鬼子被押送到县政府进行处理。从此,日军退出了灵川。
唐泉的抗日战斗就这样结束了,至今,他还珍藏着地下党游击队的证明本,还有一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参加游击队人员分配的文件。
唐泉在讲述战斗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参加游击队人员分配的文件人名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倩文/摄“...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