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梁(左一)手指当年由地质工作者标记并刻下的泥盆-石炭地层分界线。
记者景碧锋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的地质工作者李镇梁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灵川县定江镇南边村“南边村剖面”,这是我国第一个被世界承认的地层界线层型。
李镇梁是广东省大埔县人,去年10月底,记者在净瓶山大桥旁的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李镇梁的办公室里采访了他。
1959年,22岁的李镇梁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位于平乐县的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即现在的研究院)。李镇梁跟地质队的老同志白天在野外观察记录,打化石、采样品,晚上回来画图。一年后,很多任务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很快就被任命为一个调查小组的小组长。
从那时起,东起湘桂边境,西至滇黔桂边都留下了李镇梁的足迹。他曾在人迹罕至的大苗山区发现一座沉睡的中型钨矿;在红七军奋战过的大山里找到桂西唯一类型的云母石英脉型钨稀有金属矿。苗瑶山寨侗家壮乡有他的身影,八桂大地洒下了他的汗水。
在地球发展历史上,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的石炭系和泥盆系,是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的地层。因为这两个地层一般埋藏着比较丰富的矿产、古生物,对于人们找矿、修铁路、搞建设,避开断裂带,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地质学界已对这两个地层的界线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各人研究的目标不一致,所以对相关界线划分的意见也不一样。到了1979年,国际地质界经多方探索,决定以生活在海洋中分布很广、演化迅速,即非常“短命”的牙形刺浮游生物化石为划分依据,并发动全世界地质界多方寻找这样的“C/D”剖面(“C”代表石炭系,“D”代表泥盆系,“/”代表界线)。经过几年努力,一些国家提供了十多条剖面作为候选层型,然而这些剖面都因存在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而未达到要求。
1986年,李镇梁等人受地质队委派来南边村寻找剖面。李镇梁先后找到多处岩层断面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找到符合国际地层委员会要求的剖面点。这样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一年多,最初寻找的人都无功而返,纷纷退出。这个时候,李镇梁总结分析了自己和其他人所研究各个剖面的特点及岩层走向,决定扩大寻找面。他认为,“C/D”的剖面应该就在桂林,很有可能就在南边村。
一天上午,他来到山脚下村民开挖出来的泄洪渠边,考察堆在旁边碎石上化石的分布及渠边岩层的走向情况。
当他突然放眼往山上看时,不禁喜出望外——— 在山腰上,有一处岩石层层叠叠纹理清楚,陡坎的剖面露头比较明显。他立即爬到陡坎下察看,发现这里的沉积岩连续性好,岩石表面的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
经过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牙形刺专家王成源研究员确认,这里有C/D界线牙形刺化石。李镇梁为此兴奋不已,如同探险者发现了新大陆。
经过多方面深入研究后,1987年6月,《中国科学》(英文版)及时发表了南边村该剖面的初步研究成果,并将该剖面报国际地层委员会,立即被列为全球C/D界线最佳候选剖面。1988年9月,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来到南边村剖面进行验证,投票确认该剖面为全世界范围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也称副层型剖面。
这项主要由桂林的地质工作者发现和参与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地层研究工作中第一个得到世界确认的地层界线层型。从此在世界上确立了一项标准:以后全世界石炭系和泥盆系的划分标准都要参照南边村地层剖面。这在我国地质界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为提高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地位、声誉和影响作出了贡献。
如今,退休后的李镇梁在和老同事们一起修订30年前编纂的广西区域地质志。他说:“是桂林给了我工作,成就了我,桂林是我的第二故乡。”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桂林市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时强调尽快启动连接新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11月11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桂林市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委员们在视察中强调,随着市四家班子和机关陆续搬迁到...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