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水养慈爱地抱着自己残疾的儿子。
?蒋祖云和妻子给瘫痪在床的姐姐喂饭。
?汪长玉搀扶婆婆从椅子上站起来
前言
孔子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翻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像卖身葬父的董永,弃官奉亲的晋代名士潘岳这样的孝子可以说数不胜数,孝老爱亲作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以及重要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已渗透到每一位龙的传人的血液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到如今,我们的周围也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孝老爱亲的感人画面:全州大西江镇农民蒋祖云、蒋祖坤兄弟从父母手中接过亲情“接力棒”,照顾瘫痪在床的姐姐20余年;兴安溶江镇妇女汪长玉细心照顾失明的婆婆40年;灵川大境瑶乡农民汉子马水养从小被父母抛弃,却始终不愿意抛弃聋哑的姑姑和患有软骨病的儿子;临桂县临桂镇可爱可敬的老母亲黄桂英,年过花甲还要为3个残疾的儿女和一对外孙女的生计奔波……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绽放的光辉,而他们孝老爱亲的思想也将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本报记者汤世亮实习生覃金梅文/摄
大爱父亲马水养:不抛弃不放弃家里任何一人
马水养,灵川县大境瑶族乡金竹村委马家村一个平凡的农民,但熟悉他的村民却认为,他并不是一个平凡的男人。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爱母爱,14岁就开始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照顾聋哑的姑姑,结婚后面对残疾的儿子,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他用自己的勤劳和刚毅,支撑起自己那片小小的天地。
去年记者见到马水养的时候,高大憨实是这个36岁大境男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当天马水养特意穿上了一件泛黄的西装外套,但他脚上穿着的一双拖鞋,却没能掩饰住他的艰辛,生活刻在他脸上的辛劳痕迹,也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面对着我们坐下时,可能是有点紧张和不安,马水养不知什么时候拿了一根绳子,放在手中不停地缠绕,并不时回过头去看躺在沙发上的儿子。
“他一出生就是这样,全身都不能动弹,吃喝拉撒都要我们来照顾。”马水养说着,给儿子重新整理下被子和衣服,动作显得特别小心。“要照顾他,我不能走远了去做事,晚上回来还要带着他睡觉。”马水养的这个儿子叫马贱友。2002年的7月,是妻子罗冬干即将临盆的日子,新成员的加入本来可以使这个小家庭增加更多的温馨,但不幸再次降至他们身上。医生告诉了他们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他们的双胞胎孩子中有一个已因缺氧窒息死亡,存活的一个经鉴定患有软骨病。这意味着孩子即使长大,也是先天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当消息传到村里时,大家都为之震惊了。大多村民都劝他们放弃这个孩子。看着躺在木板沙发上的儿子,马水养有点哽咽地说:“毕竟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舍得不要。”记者走到马水养11岁的儿子面前,只见他睁大了双眼,张开嘴巴“啊啊”地叫。“这孩子虽然11岁了,但智力还停留在婴儿的时期,吃喝拉撒都要我来管。晚上睡觉总要我陪着,不然他就不睡。”马水养回忆说,自己有几次因为干活太累了,晚上没察觉到儿子的不安,最后尿在了床上,“这么大了用尿布也不管用的,虽然床尿脏了又要洗,但是我还是没打过他一次,这娃也是命苦。”谈话中透露出这个硬汉子柔情的一面。“我养了他十一年,从没听见过他叫一句爸爸妈妈……”说到这里,这个高大的汉子再也坚强不起来,大声地哭了起来。
其实,马水养的身世也比较悲惨。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他随爷爷奶奶和残疾的姑姑(聋哑)共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回来看过我,就是把我给抛弃了。”马水养无奈地说。然而,被父母抛弃只是马水养悲惨命运的开始。“就是再苦,我也不会把这个家丢掉,我并不是一个人,我还有一个聋哑的姑姑要照顾。”马水养说。
2000年,马水养总算迎来了人生重要的另一半。这一年在邻近簸箕江村种西红柿的他认识了姑娘罗冬干,慢慢了解后,二人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二人于2001年10月领取了结婚证。接着,罗冬干怀上了一对双胞胎。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但不幸却再次降临到这个憨厚的农家汉子身上,儿子的残疾让他身上背负了更重的负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已尝到过被抛弃的滋味,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丢下他们不管的。”马水养语气坚定地说。
坚强母亲黄桂英:用爱为儿女撑起一片天
雨果说:“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黄桂英,临桂县临桂镇一位64岁的农家妇女。她有两儿一女,他们相继患上了一种先天性疾病。这种病被当地人称为“鸭病”,得了这种病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像鸭子一样挪动。黄桂英四十年如一日照顾他们,用最真的挚爱诠释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今年刚过完春节不久,记者来到临桂镇沙塘村委叶家村“走基层”的时候,无意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提着一个尼龙袋,正在路边将村民丢弃的几包方便面捡起。出于好奇,记者上前跟老人聊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老人叫黄桂英,她见方便面丢了可惜,便捡回家去给孩子充饥。
随后,记叶家村的家中。黄桂英家是一座只有一层楼的小平房,这与周围新建的高楼显得极者来到了黄桂英位于临桂镇沙塘村委不协调。记者走进黄桂英的家中时,她跟她的两个儿子和女儿正围在炭盆边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黄桂英今年不过64岁,但她头发已全白,口中的牙齿也所剩无几。“我感觉自己老了,已不能干什么体力活了,但看看他们一个个都不能动,需要我来照顾,我还得坚持住啊。”黄桂英指着一旁的三个子女说。她三个子女的神情看上去有些痴呆,记者试图与他们交流也没有成功。“他们从小就这样了,走路走不稳,脑子也有些问题,吃喝拉撒都要人来管。”黄桂英说着眼眶就湿润了。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黄桂英站起来从屋里拿出一袋方便面,掰成三瓣放到三个碗里,用开水泡好递到三个子女手上。“不怕你们笑话,这方便面都是人家丢了不要的,我捡回来给他们做午餐。”黄桂英有些无奈地说,“他们都二三十岁的人了,还要我来操心他们,我这一双手怎么养活他们啊?”
记者发现黄桂英自己没有泡方便面,便问她中午吃什么。没想到她告诉记者,她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已有多年没有吃饭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吧,家里现在除了他们三个,还有两个小孙女呢,家里的那一袋大米也撑不了多久了。”黄桂英抹了一把湿润的眼眶,坐在炭火边,哽咽了几次,给我们讲述她坎坷的一生。
40多年前,临桂镇塔山村的黄桂英嫁给了321国道旁叶家村的叶开喜,从此夫唱妇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儿子叶明忠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后来,二儿子和三女儿相继出生。可大儿子叶明忠长到6岁了还不能走路。夫妇俩带着他到处去看病,把桂林大大小小的医院都跑遍了,都治不好。夫妇俩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二儿子和三女儿的身上。谁知道,上天如此不公平,把他们这点希望都带走了,二儿子和三女儿相继都患上同样的病,生活同样不能自理。照顾3个残疾孩子成了他们夫妇最沉重的负担。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的一天,是黄桂英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噩梦。老伴叶开喜出去务农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家——— 他在回来的路上被货车撞了,当场倒在村口,从此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黄桂英一人身上。三个孩子相继患病致残,老伴车祸离世,黄桂英眼泪都哭干了。“命真是苦,可我是他们的娘,只要我在世一天,我就照顾他们一天。”黄桂英说。
老伴离去后,黄桂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黄桂英告诉记者,那时候她靠种田捡垃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后来,她的女儿跟一个湖南人结婚,生下了两个女儿。谁料,女儿的丈夫不怎么管家,两个孙女又增加了黄桂英的负担。“原来是养3个人,现在是5个人,我确实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为了维持全家的生计,平日黄桂英都是早早起床,劈好一天用的柴火,然后送大孙女去学校。回来就帮孩子穿衣服,做饭,把饭菜送到儿子和女儿的嘴边,晚上还要帮他们洗澡洗衣服。为了补贴家用,她常在外面捡一些瓶瓶罐罐回来堆着,一年也能换一些钱。“我多换一些钱,就可以多给两个小孙女买一些零食。小孩子看到别人吃,她也想吃的。”黄桂英说。
多年的操劳使黄桂英身体越来越差,她也越来越担心孩子们以后的生活。近几年,政府帮他们办理了农村低保,他们每个月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逢年过节镇政府的领导还来慰问他们,为他们送来慰问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现在老了,也干不动了,政府的低保也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可是他们现在连活动都困难,要是我不在,就是有钱也不知道怎么花。”黄桂英老人哽咽着说。
黄桂英为两个儿子端上泡好的方便面。
全州两农民兄弟:长达23年的“亲情接力”
亲情是什么?有人说是父母对儿女不停的嘱咐和唠叨,有人说是久别重逢后亲人的喜悦。对于全州县大西江镇沙子坪村委南村蒋祖坤和蒋祖云兄弟来说,亲情就是从父母手中接过的“接力棒”,二十三年如一日,轮流细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姐妹蒋珍玉,让她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今年年初,记者来到蒋祖云家中的时候,他跟妻子李庆玉正像往常一样在给瘫痪在床的姐姐蒋珍玉喂饭。蒋祖云轻轻地将躺在床上的姐姐扶起,让她靠在自己右肩上,妻子则轻声说着“姐姐,吃饭了”,一口一口地将饭菜喂到蒋珍玉的口中。记者获悉,给躺在床上的蒋珍玉喂饭的是她的二弟蒋祖云和弟媳李庆玉。
“姐姐现在基本能自己横躺着吃饭,但我们在家的时候,还是一个人把她扶起来,一个人喂饭给她吃,这样她要舒服些。”蒋祖云说。记者看到,他一双粗糙的手长满了茧。他今年不过45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一些。“姐姐动弹不得,我们兄妹轮流照顾她20多年了。”在蒋祖云不多的话中,我们了解到蒋珍玉不幸的一生。
蒋珍玉今年已50岁,却不幸在床上躺着度过了40年。由于长期躺在床上的缘故,她的脸看起来有些浮肿,脸色也显得特别苍白。40年前的一天,蒋珍玉像往常一样在山上放牛,傍晚回家的时候不小心跌了一跤。当时她感觉右脚脚踝被石头磕了一下,有些痛。但她没有在意,回家也没有告诉父母。没想到第二天,蒋珍玉的双腿和全身关节都开始痛起来。父母得知情况后,立即把她送到全州县城的医院治疗。但最终没能让蒋珍玉再站起来。
“你看她这双腿已完全萎缩了,现在连坐起来都很困难。”蒋祖云一边说,一边掀开被子,蒋珍玉完全变形的双腿让人不忍多看一眼。蒋祖云告诉记者,蒋珍玉刚患病的时候,父母为了治她的病,亲戚邻居能借的都借了,欠了一身的债。后来母亲和父亲相继因病去世,留下了他们兄妹5人。“在1990年父亲去世后,就我们兄妹4人照顾她了。”蒋祖云正说着的时候,他的大哥蒋祖坤吃过中饭来看望妹妹蒋珍玉了“她虽然现在在老弟家里生活,但我有时间也经常过来看看她,陪她说说话。她成天一个人太孤单了。”蒋祖坤说。
“现在就我和老弟两人轮流照顾她了。”蒋祖坤有些心酸地告诉记者。父亲去世的时候,蒋祖坤跟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照顾蒋珍玉,后来妹妹出嫁了,一个弟弟两年前也去世了,照顾蒋珍玉的重担就落到蒋祖坤和蒋祖云两兄弟身上。“父亲去世的时候,嘱咐我们兄妹几个都要好好照顾她,不能让她再受苦。其实不用父亲说,她是我们家的一员,我们也会照顾她一辈子的。”蒋祖坤说着,忍不住流下眼泪。
“没有他们,我想根本不会有现在的我了。”听着哥哥弟弟的话,蒋珍玉忍不住哭泣起来。“都是我不争气啊,给兄妹们添了太多麻烦,我心里内疚啊。”蒋珍玉用手抹着眼泪。一旁蒋祖坤兄弟见状,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蒋珍玉告诉记者,由于她半身瘫痪,而且一只手行动不便,她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20多年来,他们没有让我吃过一次冷饭菜,挨过一次饿。”蒋珍玉充满感激地说。由于蒋珍玉不能动弹,蒋祖坤兄弟都不能到远方做事。如果一方要出远门,也要交代另一方来照顾蒋珍玉的起居。前年有一次蒋祖云出远门做事,妻子李庆玉恰好又要回娘家帮忙办喜事,中午准备吃饭的时候,李庆玉想起姐姐蒋珍玉一人在家,便连中饭也没有吃,赶紧回家做饭给蒋珍玉吃。“我自己挨饿不要紧,姐姐身体不好,不能中午不吃饭的。”李庆玉说。
蒋珍玉现在不仅半身不遂,还患有糖尿病,每天都要吃药,每年花费不少钱。“哥哥弟弟都是靠种田养家,本来经济条件就不好,还要为我买药花钱,难为他们了。”面对蒋珍玉的内疚之言,蒋祖坤兄弟两人也觉得内疚,觉得自己没能力让她生活过得好一点。“我们也只是让她不饿着而已,尽自己的力量照顾她。”蒋祖坤说。
但蒋珍玉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说实话,他们能不嫌弃我,给我端饭递水20多年不间断,已很不容易了。他们的那份心我永远记在心里。”
“最美媳妇”汪长玉:悉心照顾残疾家婆40年
她是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孝顺的动人情节,诠释了大爱无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时代赞歌。
记者来到汪长玉位于兴安县溶江镇龙源村委大木塘村的家中的时候,汪长玉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年久失修的房子已到处是缝隙,但家里的东西都摆放得很整齐,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全靠她耐心好,照顾她妈妈。就上、下村,像她这种媳妇是找不出的,老人家讨到这种媳妇是算蛮有福分的了。”见记者来采访汪长玉,邻居周增兰没等汪长玉开口,便对她夸不绝口。
周增兰夸奖的好媳妇汪长玉,大木糖村的人没有不给她竖大拇指的。在汪长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她家婆唐玉双的房间。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房间里,桌上摆着洗净切好的水果,89岁的唐玉双梳着整齐的头发,戴着帽子,挂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安详。“嫁来两年的时候她家婆眼睛就瞎了,她每一天帮她家婆洗脚、洗脸、梳头,还有一日三餐茶饭端到床面前给她家婆吃。”周增兰说。
1973年,40多岁的唐玉双因突发性头痛导致双目失明,瞬间从家庭主要劳动力变成了家里的负担和拖累。村里人就劝才二十出头的汪长玉趁年轻走了算了,不然等着她的是无法到头的苦日子。但汪长玉没有走,而是留了下来。“我一走这个家就散了,我就想到,还是耐心点留在这个家里,把这个家照顾起来,把我的儿女带大,把我母亲扶养好。”汪长玉说。
说来容易做来难。平日里,婆婆爱干净,身上的衣服总是一天一换。婆婆听力不太好,说话的时候汪长玉总是凑在老人耳边细声细语。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汪长玉干脆搬到了婆婆的隔壁房间,听见点动静就要起来看看,经常一晚上要起来两三次。
为保证老人吃得有营养,吃饭时,汪长玉一定挑最好的菜夹到老人碗里。每年春节,她都会给老人买新衣服,可自己却舍不得换新的。那几年,汪长玉累得心力交瘁,但在婆婆面前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那个时代的妇女讲究的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那么好的良心,基本上就走了。这种爱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大家都非常感动,因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邻居赵延龙说。
40年来,汪长玉一直悉心照顾家婆。如今89岁的唐玉双除了有点胃痛,其他什么毛病也没有,红光满面,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十来岁。“每一个人都会老的,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以后我还是继续照顾好我的家庭和我的母亲。我希望我的母亲活到一百岁,这是 我 们 家 庭 的 幸福。”汪长玉说。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桂林市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时强调尽快启动连接新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本报讯(记者文新军)11月11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桂林市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委员们在视察中强调,随着市四家班子和机关陆续搬迁到...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