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书画展的成功举办,灵川县的文化部门支持潭下镇建起了一栋文化活动楼。空闲的时候,黄宇喜欢和镇上的书画爱好者一起在活动室里写字绘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人民心灵手巧。永福罗锦的雨伞,阳朔福利的画扇,临桂五通的农民画等在区内外,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实,这只是最为有名的,在桂林的乡下,像这样的乡镇还有很多,灵川的潭下镇便是其中之一。这两年来,为发展和传承镇上的书画传统,一群老人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李爱群文/摄
在灵川县潭下镇采访的时候,我们走进了潭下居委会支书黄宇的家。黄宇在圩上开着一家小诊所,家就在诊所的后面,记者发现黄宇家跟一般人家最大的不同是墙上到处都挂满了字画,便跟他聊了起来。聊天中,黄宇居然随口谈起作家陆地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让记者大为惊异。原来,黄宇当过教师,从过军,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书画,一谈起来便滔滔不绝。
潭下镇地处桂林市西北面,自北宋置镇,沿为桂林四大古镇之一。人杰地灵,素有“潭下笔杆子”的美誉。出过很多文化名人,即便是到了现在仍然还有一大批书画爱好者,部分书画家的一些作品甚至被销往北京、广州甚至国外,一度供不应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早在2009年,教了一辈子书的潭下人张天柱找到黄宇,说潭下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古镇,有众多的书画爱好者,能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举办一次书画展览。把大家对文化的热情和这种传统很好地传承下去,以便更好地激励后人,为潭下争光。然而,要联系作者,收集作品,装裱,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的,首先需要一大笔钱。到了2010年,张天柱老师又找到黄宇,说了他跟一年前一样的想法。其实黄宇有何尝不想呢?但遇到的现实问题仍然跟一年前一样,两个人都为此困惑不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镇上金山化工的一位老板,这位老板曾是张天柱的学生,他一听说很感兴趣,马上就答应先支持3万元。还说如果不够的话,他还可以再支持。这让他们俩异常兴奋。于是又找到潭下镇的领导,没想到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都很支持,如果资金不够或者有其他什么困难,镇上也可以随时想办法帮忙。领导还说:“一定要上灵川县城办展览,不然的话就展现不出是文化古镇。”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由企业和政府出资,民间主办。各方面的支持让张天柱和黄宇一下子感觉到劲头十足,他们又联系了潭下镇的秦石秀、赵荣国、周杰锋、文本明等人,制定出书画摄影作品收集的标准应是具有一定市场和社会知名度的书画家,然后开始联系和收集在灵川县、桂林市以及各个地方的潭下书画家的作品。
大家头一次听说家乡有这么一个活动,都很高兴地把自己的作品寄了回来。到了2010年八九月间,居然收集到了100多幅。这些人中间,有荷锄耕作的农民,有校园育苗的老师,有来自机关的公务员,也有公司的老板。经过挑选和装裱后,2011年元旦,在县里的人民礼堂展出。灵川县,甚至原自治区、桂林市的一些领导都被请来观看,普通群众就更多了,用黄宇的话来说:“人山人海的,一度场面很壮观。”一些市里的领导甚至这样评价:“一个乡镇能举办这么高层次的书画展,到目前在桂林还是第一次。”
书画展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镇上的人,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了,资金充裕,于是又编写出版了《桂林灵川潭下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的集子。在编撰的过程中,一位师大的教授甚至评价说:“一个乡镇能有这么多人的书画作品,这么高的质量,在乡镇里绝对是一流的。”
也由于这次书画展览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县文化部门拨专款帮潭下建了一座文化活动楼,让文化爱好者有了共同学习和日常活动的固定场所。不过黄宇也不回避,在展览中青少年比较少,中老年居多,他准备和几个书画家利用寒暑假联合办几个书画培训班,免费培训更多的青少年,为潭下培养更多的人才。
新闻推荐
现在民营医院的定位较为狭窄,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记者桂晨摄▲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医保支付的操作上存在一些差别。不少被访市民...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