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灵川新闻 > 正文

他们,用生命树起党员干部的标杆

来源:桂林日报 2014-04-04 11:25   https://www.yybnet.net/

明天就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在这个缅怀先人,追思先烈的日子里,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我们格外思念那些为了桂林各项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生命的党员干部。是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是他们激励我们奋进,是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当中,有拾起嗤嗤冒烟的爆炸物冲出礼堂,而自己却倒在血泊中的乡党委书记蒙火德;有带领群众致富,奋斗到最后一刻的好村长刘自忠;有在荆江防洪堤上扛沙包,累倒在防洪一线的好战士李向群;有为了抢救他人生命,毅然飞身跃进湍急的河流中英雄献身的消防军官黄钦华;还有工作一丝不苟,奉献生命至最后一刻的检察官杜云。他们是桂林党员干部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是桂林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我们相信,通过缅怀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必将极大推动桂林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本报撰文记者景碧锋秦紫霞

蒙火德: 拾起嗤嗤冒烟的爆炸物冲出礼堂,他倒在了血泊中

人物档案:

生于1947年的蒙火德是土生土长的临桂茶洞人,6岁就去放牛,读了8册书后,年仅13岁就学会了一些重体力农活,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1979年正式转为国家干部。1984年公社改为乡,他成为茶洞乡第一任乡长,1988年9月被推选为茶洞乡党委书记。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干部,常年高挽裤脚,泥一身水一脚地奔走在茶洞乡的山山水水间,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在茶洞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蒙火德的。

镜头回放:

1989年7月8日,时任临桂县茶洞乡党委书记的蒙火德吃过晚饭后来到乡政府礼堂,那里正准备放电影。虽然蒙火德平时难得有时间看完一场电影,但他还是会去转一转,看看那里的秩序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礼堂里正放映着一部旧片子《潜影》。空位子并不多,蒙火德便在离门不远的伍顺清大娘身旁坐了下来。大娘的旁边是她的一个小孙子和两个小外孙。

谁也没有想到,当第四盘胶片刚刚挂上放映机时,一个丧心病狂的歹徒将一个点燃了的爆炸物放到了蒙火德座位的附近。蒙火德发现后,情况的危急程度已经不允许他做过多思考,他迅速弯腰拾起那嗤嗤冒烟的爆炸物,跨过身后的两三排板凳,向大门冲去。接下来便是一声巨响,蒙火德倒在血泊中,献出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

目睹了这惊心动魄一幕的伍顺清大娘紧紧地搂住3个年幼的孩子,涕泪交加。她明白,如果当时蒙书记只顾自己跑开,或是拾起爆炸物扔向门外,他本可以安然无恙,但坐在她身旁的人或大门外聚集的群众就会有更多伤亡。正是由于蒙书记奋不顾身拾起爆炸物离开密集的人群,才避免了更大的惨案发生。

记者手记:

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蒙火德跨越了求生本能的界点,使自己升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里,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更多人的生。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蒙火德的音容笑貌依然经常浮现在茶洞人民面前,他的崇高思想和品格一直激励着当地的干部群众。蒙火德成为茶洞人民心中的好干部、好兄弟、好儿子。

刘自忠:奋斗到最后一刻的热血村长

人物档案:

刘自忠,原永福县龙山村村长,他带领一个小村走上致富之路,身患绝症仍坚持为村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1990年,他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村长称号;1995年被自治区党委追认为中共党员,并决定在全区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镜头回放:

现在提起刘自忠,在桂林仍有很多人还记起他的好。

19年前的永福龙山村是个壮、苗、汉等各族群众聚居的桂北山村,全村4000多人,但人均不足5分田,粮食不够吃。1945年出生于龙山老瓦屯的刘自忠初中毕业后,当过代课教师和生产队保管员。1980年,他率先在全村搞起了种养,种了1000株罗汉果,开荒种下大片杉树林,还养了猪,成了龙山村的首富。见他致富搞得有声有色,1987年,村里人推选他做村长。

当上村长后,刘自忠与村干部召开群众会议,分批登门和群众谈心。他对群众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无力支援国家建设心里就够难受的了,哪能再拉国家后腿。”他号召群众不向国家伸手。在他的带领下,老瓦屯24户人家积极响应村党支部的号召,家家都种植千株罗汉果,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接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年户均收入万元以上。刘自忠还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到各自然村宣传党的政策,传授农科技术,帮助乡亲致富。

在刘自忠的带领下,村办企业、罗汉果种植获得巨大收益。刘自忠带头拉电线,接自来水,架桥铺路,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同时在村里建卫生室、图书室,使龙山村成了县、地区、自治区三级最早的“文明村”。

多年来,刘自忠至少资助全村40户人家,许多被资助户走上了致富路。

就在龙山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时,刘自忠却被诊断患了中后期鼻咽癌、肝癌。他只在医院住了几天,就背着一袋药回到村里继续奔忙。1993年,刘自忠病情恶化再次住院。在南溪山医院病房里,他还开了6次村干部会议。当年7月,村里山洪暴发,刘自忠从医院跑回去参加抗洪抢险。村民至今记得,他打着点滴,一年里还调解了36起山林、土地、房屋纠纷。

1995年5月13日,刘自忠因病去世。村民们痛哭悲泣,1000多名群众和永福县四家班子领导冒雨为这位好村长送行。随后,区党委组织了“好村长刘自忠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区各地作巡回报告。

记者手记:

刘自忠是改革开放后一心带领和帮助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基层干部典型。他即便是在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直至生命的烛光在山旮旯中最后燃尽。今天,当我们重新学习刘自忠事迹的时候,他的精神再一次感染了我们,他的事迹重新唤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所具有的记忆,这将激励我们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李向群:他倒在荆江抗洪的第一线

人物档案:

李向群,驻桂某部战士。1996年12月参军,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英勇献身。李向群成长在一个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家庭,他家富不忘报效祖国,放弃优裕生活参军入伍。1998年漓江发生洪水时,李向群和战友们战斗在抗洪一线,圆满完成保卫青狮潭水库的任务。之后他随部队赶赴湖北荆江抗洪救灾一线,最终累倒在了抗洪大堤上,其英雄事迹感动全国。

镜头回放:

1998年6月,国内一些城市遭受历史罕见洪涝灾害,桂林漓江的水位也在不断上涨。当时在家中休假的李向群从电视中看到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他提前结束休假赶回部队,随时准备上抗洪一线。

6月24日,漓江水位暴涨,桂林市区大面积进水,火车始发站水深达1.2米。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到青狮潭水库抢险。刚刚归队两天的李向群要求参加抢险。指导员让他在家休息,说他一路上很辛苦,就不要去了。李向群坚持要去,说:“洪水就是命令!军人能不执行吗?”到了青狮潭水库,李向群和战友们一起扛沙包垒大堤,干了两天两夜,圆满完成了任务。此后,李向群又随部队参加了漓江两岸清除垃圾的活动。他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营部的通报表扬。

当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赶赴湖北灾区。8月8日上午,荆江干堤马浩段出现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迅速穿上救生衣,扛着铁锹,和战友们一起赶往大堤,立即投入抢险。别人一次扛一个沙包,李向群扛两个。两个半小时不停工作,李向群双肩被编织袋蹭破了皮,渗出了鲜血。他一共扛了50多趟,是全营扛包最多的。

为迎战长江第4次洪峰,8月8日晚,在部队临时会议室里,大家正热烈讨论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人员名单。突击队员名单里本来没有李向群,但他4次递交决心书,强烈要求加入部队的抢险突击队。

连日发烧的他带病坚持战斗,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每次被送进医院救醒后,又立即拔掉输液针头上堤战斗。年仅20岁、参军20个月,党龄只有8天的李向群,终因劳累过度,于1998年8月22日永远倒在了荆江大堤上。

记者手记:

“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是继雷锋之后,中国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他不是桂林人,却对桂林产生了深远影响。6年前,漓江垂雪,冰魔袭来。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又在桂北鏖战50年不遇的冰冻雪害,“抗灾雄狮”美名不胫而走。15年来,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桂林青年一代,而“李向群精神”也在桂林延续。李向群交通岗亭、李向群小学、李向群少年军校……这些命名,无不彰显着桂林人对这位英雄战士的崇敬。

黄钦华: 为了抢救他人生命,他飞身跃进激流

人物档案:

黄钦华,1969年11月22日生,广西公安消防总队桂林市支队灵川县大队政治教导员。1989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消防总队战士。2006年6月14日,在灵川县大圩镇抗洪抢险、营救落水遇险群众时,不幸以身殉职,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镜头回放:

2006年6月14日,灵川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大圩镇廖家村委毛村牛河老段突涨大水,毛村村民黄双安父子两人被洪水围困,等待救援。正在救援小组准备妥当即将下水救人时,意外却发生了:“有人落水了!”只听一声沉闷的水响,落水的群众在浑浊的洪水中拼命挣扎起伏。

正在一旁的消防大队教导员黄钦华见状,没任何犹豫就跳进洪水中,拉救落水群众:一个、两个、三个……落水群众纷纷被救上来了,跳下水的消防战士也上来了,可黄钦华却不在他们当中。灵川消防大队大队长王光玉带领着几个战士,不顾一切地在水中疯狂寻找:沿着涵洞,顺着水流,一路摸索。在离岸边约50米的地方,战士们合力将黄钦华抬了上来。而此时的黄钦华,已经由于长时间溺水缺氧脸色铁青、嘴唇发乌。

在抢救群众的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群众;在群众落水遇险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跳入洪水中营救,群众得救了,他却不幸被洪水卷走。经抢救无效,黄钦华于2006年6月14日13时55分光荣牺牲,年仅36岁。

记者手记:

黄钦华在重大考验面前挺身而出,为了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新时期消防战士的楷模和榜样。曾有人说过,看一名党员心中是否装着百姓,就看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是否敢于挺身而出。黄钦华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洪魔能夺走他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他给世人留下的精神。他跳下激流的一刹那,就已将自己的一生德行铸就了精神的丰碑。

杜云: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检察官

人物档案:

杜云,桂林市秀峰区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原副局长,1962年生。1998年9月,杜云从部队转业到秀峰区检察院工作。他是近年来桂林检察系统首位在工作期间患上癌症的检察官。201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给他记个人一等功,桂林市委授予他“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6月23日,杜云逝世,年仅48岁。

镜头回放:

2009年6月18日,秀峰区检察院办公室搬迁新址,全院干警在大楼前集合庆贺时,杜云倒在了办公桌前。几个星期后,来自医院的检验报告让大家震惊:杜云患的是癌症,已到晚期。而就在杜云倒下的前几天里,他还在为侦破一个渎职案件最后攻关,连续加班了几天几夜。

87岁的邓翠珍老人得知杜云竟然身患绝症,难过得连声叹气:“好人啊,可惜了啊。”她立刻拿出2000元钱让儿子曾某代她交给杜云。

老人和杜云结缘于一起案子。秀峰区人民检察院控申科接到一封举报信,信中反映在一起财产继承案件中,某公证处作虚假公证,将活人公证为死人的事情。信件转到了杜云手中。接到信后,杜云按照信中的地址找到了邓翠珍老人的家。听着老人含泪的倾诉,杜云拍案而起:“公证不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这件事我管定了!”当天下午,杜云到公证处传唤有关公证人员,弄清事情的真相。他向院领导汇报后,作出立案侦查的决定。

在病床上看到曾某,杜云询问起案子的进展情况。曾某看着消瘦的杜云说:“案子你不要管了,身体要紧,你还是安心养病吧!”杜云说:“这个案子牵涉的不仅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执法机关队伍的纯洁问题,只要我在一天,我就一定要管!”他说啥也不愿意接受那2000元,“你们心意我领了。我现在是病人,可还是检察官,我收了钱,怎么还能理直气壮地维护正义呢!”邓翠珍老人从儿子手中接过退回来的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活了八十多岁,见识了不少人,像杜云这样的大好人我还是头一次碰到。”

化疗刚结束没多久,杜云就向检察院领导主动递上“请战书”:“我手头还有个案子没审结,让我继续办下去吧。”看着杜云渴望的神情,想着他的病情,院领导“残忍”地拒绝了他的要求。但是,杜云用一句话表达了他的坚定:“让我继续办案吧,工作就是我最好的药!”

记者手记:

许多熟悉杜云的人都说,“杜云的病是累出来的”。但面对病魔,面对家人和同事,杜云总是坚强而乐观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当作一个病号,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战斗不止!”

素有“铁人”之称的杜云,在工作中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人民检察官的优秀代表,是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时代先锋,更是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典范。

在杜云生命弥留之际,他依然坚持继续办案。杜云用坚持为他人生的最后旅途作了完美的诠释,也为自己的一生划出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的精神化作无形的珍宝,激励着后人。

新闻推荐

钱粮并举增产增收——— 桂林市全力抓好以早稻为主的春耕生产扫描

大型农机成为桂林市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大棚工厂化育秧,为桂林市早稻种植提供了保障。▲全自动插秧机在...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们,用生命树起党员干部的标杆)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