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让农民在家致富
通讯员秦培秦学摄
□通讯员秦学石明丹记者景碧锋
近年来,灵川县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农产品的种植销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还有一些农民并不满足于简单的销售,而是将手中的农产品巧手加工,不但使这些平常的农产品身价倍增,而且销路也更畅。
“现在都说送礼送健康,我的黄心红薯干是纯手工制作的绿色食品,正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很好。”灵川县三街镇倒风潭村的村民全建军正是看好过年送绿色食品这个市场,而自己又有会建烘烤房的优势,4年前在家做起了加工黄心红薯干的生意。
全建军告诉记者,因为他制作的黄心红薯干是纯手工绿色健康食品,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成为市民年前送礼佳品,好几年都是早早就被预订一空。“去年过年前15天我的2万多斤红薯干就已经卖完了,很多客户打电话来定都没有货了。”
近日,记者见到了全建军。刚从桂林送货回来的他没有顾得上休息,就直接走进了烘烤房忙了起来,今年他准备做4万斤左右的红薯干。“一般年前是拿货的高峰,现在刚开始出货就有一半的红薯干被预订了出去,要加快烘烤才能按时供货。”全建军说,生红薯批发一般只有一至两元一斤,加工成红薯干后每斤批发12元以上,身价翻番销路还不愁。
在全建军的带动下,倒风潭村和附近的村民都纷纷开始烘烤黄心红薯干,还成立合作社共同生产和销售红薯干,产业规模正在形成,每年前来收购红薯干的客商越来越多。
而该县兰田瑶族乡两合村委三仙洞自然村的阳祥勇,看中的则是瑶乡里毛竹的“艺术内涵”。“毛竹经过粗加工后留下很多竹节无法利用,以前只能用来烧掉或者丢弃,现在可以从中选出好一点的加工成笔筒和茶杯等工艺品,既美观又环保,销路很广价格也很高。”阳祥勇告诉记者。
“看似普通的毛竹,只要经过适当加工就可成为笔筒、茶杯等工艺品,比简单地卖毛竹要增值很多。”阳祥勇说,2012年他在兰田瑶族乡成立了裕祥竹制品厂,主要生产竹筷、笔筒和茶杯等竹制品,年产值达到了350多万元。现在工厂生产的竹筷可以让毛竹增值1倍,主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工成笔筒、茶杯等工艺品可以增值5倍,市场销路也非常看好。
接下来阳祥勇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村民生产和开发毛竹产业,从简单的加工竹筷和笔筒向更高端的竹制品加工发展,力争把毛竹更高效地利用起来,发掘出更高的价值。“要逐步实现把毛竹的价值最大化,让村民从毛竹身上赚到更多钱钱。”阳祥勇高兴地说。
近年来,灵川县不断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秉承“做优农业”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大力扶持农民回乡创业,在引导农民形成种养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让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康乔华文/摄)新耕翻的稻...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