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紫霞通讯员黎峭何玉秋
他扎根乡村小学17年,是农村学生的“孩子王”;他认真负责教书育人,是家长们心中的“放心老师”;他和妻子安家落户学校12年,是住校学生的“保护神”。他就是灵川县灵川镇双潭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 阳小勇。
“阳老师,现在我和妈妈的关系比以前好多了,谢谢您的开导……”这是前几天,阳小勇的学生唐爱华给他写的短信。唐爱华是一个留守儿童,父亲早逝,因为经济困难,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以补贴家用,她只能与爷爷一起生活。对于母亲外出打工,唐爱华一直认为是不爱她的表现,学习也不上进。所以,每当母亲打电话回家嘘寒问暖,唐爱华都不搭理。
在一次改作文中,细心的阳小勇发现了这一情况后,多次找唐爱华谈心,并购买一些相关的书籍给她看。在他的耐心开导下,唐爱华的思想逐渐改变了。“阳老师就像一位大哥,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而且在生活上也照顾我,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现在已经是初一学生的唐爱华这样说。在阳小勇的帮助下,唐爱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1996年,阳小勇被分配到灵川镇双潭小学,当年刚好遇到“普九”达标,学校大搞建设,因为学校男教师较少,他被分配在硬件组。学校原来是座庙宇,危房、危墙很多,还不到19岁的阳小勇,总是冲锋在前,主动上房揭瓦、盖瓦、拆房、拆墙,直到拆到平稳处才让大家动手。
他知道学校资金有限,就带领老师们自己动手,刷油漆、砌花圃、拌泥浆,从推倒的旧房的废墟中选砖头并平整土地,为学校节约资金4000多元。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的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
双潭小学地处漓江边,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周围路况差,距县城医院有20多里路,距村卫生所也有3公里。但当时双潭小学以女老师居多,学生放学后谁来保护学校的财产呢?请保安吗?不可能,乡下学校没经费。虽然阳小勇的老家离学校不算太远,可以每天回家居住,但考虑到学校的情况,他便主动挑起了守校这一重担。2004年9月,灵宝小学与王家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全部撤并到双潭小学就读,学生实行寄宿制。学生住校,没老师在校管理,万一学生晚上生病了怎么办?一想到这些,成家后的阳小勇依然选择继续坚守学校,在他的影响下,同在双潭小学任教的妻子也加入了留守学校的行列中。
2010年9月的一个晚上,学生李友华突发高烧,在送到村卫生所输完液后又突然晕倒了,为避免特殊情况发生,医生要求继续观察治疗并通知家长。此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阳小勇摸黑沿着窄小又不平的村道找到李友华家人所在的村庄,叫开一户村民的门,请求带路寻找学生家长。待李友华的病情稳定,天亮了,他又送其父女回家。因为陪住校学生看病,他不知多少次都是凌晨一点钟甚至四五点钟才赶回学校。正是因为他的负责换来了家长的放心、赞扬,他们都称呼阳小勇是“放心老师”。
在阳小勇住校的12年中,他一直默默守护在学校里,学生在私底下称他和妻子为“校神”。至今,为寄宿学生看病垫付了多少医药费他已记不清。因为他,学生们得到了安全保障;因为他,学校一直被评为平安校园。阳小勇刚到双潭小学任教那几年,经常有校外小青年到校骚扰,或在放学路上拦截学生要钱,他得知后都及时挺身上前制止。他还组织青年教师加强学校及周边的安保巡逻,防控校外不法分子对学生的侵害。
“我的心愿就是自己的一份付出能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路增添一点亮光,让他们能更茁壮成长。”在17年的教师生涯中,阳小勇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学生撑起了一片天,燃烧自己点亮了学子的求学梦。
新闻推荐
▲掩映在绿树丛中干净漂亮的莫家村一角 记者文烨摄...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