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灵川新闻 > 正文

下岭底新村建设面面观

来源:桂林日报 2013-11-29 15:09   https://www.yybnet.net/

?水果种植是下岭底村传统的经济产业支柱  记者景碧锋摄

?水果种植是下岭底村传统的经济产业支柱  记者景碧锋摄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李爱群

跟农耕经济时代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村落不同的是,新农村的建设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有意识地改造生存居住空间的生产生活活动。那么一个新的村落建设都需要哪些条件,当地的村民、政府是如何看待,又是怎么建设的?这中间又有怎样的困难和问题?

从2006年开始,位于灵川县潭下镇西北部蔡岗村委的下岭底自然村,便有了保留老村建设新村的设想。当时全村有农户50户,共204人。经过近七年的建设,如今村里有22户人建成了独栋的楼房,新村初现规模。今年9月18日、11月22日,记者先后两次前往下岭底村进行蹲点采访,希望通过对一个新村建设的过程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和记录,来反映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时间的跨度,经济的变革,以及当地群众等各方态度的变化展现村子在建设过程中的复杂和纠结。

下岭底新村的建设“历程”

“淡青色墙面的别墅洋房,洁净的水泥路连接着村民的院落,标准化的篮球场使村民圆了家门前运动的梦,原来的杂草岭变成了花园村——— 潭下镇下岭底新村一期工程的竣工,向人们展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无穷魅力。”灵川县潭下镇蔡岗村委下岭底新村,如今已经成为潭下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关于其宣传自然不吝笔墨。

而这个新村的建设与一位58岁的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叫周金秀,在潭下镇镇政府工作30多年了。“从第一次开会我就去,到村民搬进新屋,还请我去喝了酒。”下岭底新村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的“生根开花”,成为新村典范,周金秀几乎参与了每一个细节,到现在为止每一次的会议记录他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在很多乡镇是极为少见的。就让我们跟着周金秀的脚步来看下岭底新村是如何建设的。

建设新村的主动权在村民手中

毫无疑问,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他们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但怎么建设?怎么让农民受益?2005年底潭下镇根据灵川县的要求,要抓一两个新农村示范点,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来带动整个镇的新农村工作的推进。所以,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对全镇今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当时镇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将新农村示范点确定为蔡岗村委下岭底村、大泉村委黄田村两个自然村。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是阳瑞华。

2006年10月23日,镇上分别成立了下岭底村和黄田村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工作组。

按照该镇2006年底的资料显示,下岭底村有50户204人,以种植水果、蔬菜、松脂采割为主,人均有果树100株,年人均收入7380元,砖混结构的住房达到了22户;黄田村108户506人,以优质水稻栽培、蔬菜种植为主,年人均收入4025元,砖混结构的住房85户。

下岭底村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村落较小,因此更便于思想的统一。2006年8月16日,镇里组织该村50人(每户一个)到恭城红岩、大岭山等村落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并将当时参观学习后刻录的光碟向全村村民播放。这一下子在村里炸开了锅,画面中那一栋栋小别墅让村民艳羡不已,也坚定了他们建设新村的决心。村民要求统一规划建新房建新村,截至2006年8月20日,报名的人数一下子就达到了20户。

而黄田村的情况跟下岭村底恰恰相反。由于村里人口户数较多,诸多问题难以协调,因此新村建设的问题只能暂缓。其实早在2006年2月,灵川县农业局就做好了黄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首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书和相关规划,规划建设居民楼50户,已经做好了效果图,平整好了土地。

这两个村情况的对比,说明建不建设新村的主动权是握在村民手里的,没有群众基础是不行的,而群众的积极性没有政府的有效引导也是不行的。

成立机构让村民履行民主管理权利

2006年10月15日,下岭底村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经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下岭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领导小组,共五人。

12月21日晚上,下岭底村又召开了建房户户主会议,经过全体建房户选举产生下岭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领导小组,包括组长、副组长、顾问、会计、出纳,成员共七人。

之所以引述这些资料是因为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机构在以后新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同时对于村民来说,这也是村民本身在村落建设中履行民主管理权利的需要。

村落选址三易其址选定老鼠刺塘

下岭底新村到底要建到哪儿?

下岭底村人均有水田1.2亩、旱地1.5亩,村里的山坡上还有一片山场,山场属于集体所有,承包给村民。“之所以在下岭底村建设新农村,除了经济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这块集体的土地。”蔡岗村村支书秦玉孙说。

周金秀说,黄田当时新村不能建设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协调不下来。这也使我们能感觉到,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不能像古人在迁徙中根据自然地理环境选址而居;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在各方的协调中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下岭底村的人均土地在灵川甚至是在桂林都是算多的,旧村落在一个平缓的丘陵上。跟着周金秀在村里转悠,他先后指着靠近老村的两块土地给记者说,村里先后选定了两块地作为新村的建设用地,都因村民认为“不合风水”而作罢。

最终,新村选择在村里一个叫做老鼠刺塘的丘陵上,占地约80亩。“背靠山,面朝水(有一个大池塘),风水好。”

村落建设花9万元搬进了250平方米大房子

2006年11月1日早晨8点30分,下岭底新农村建设新村正式开工,时任镇党委书记李均参加了开工仪式。

下岭底新村规划面积达到80亩,50户,每户设计占地面积10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新村建设总投资达到600万元,要实现水、电、路、绿化、信息网络同步配套,“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业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老鼠刺塘一片丘陵林地,村里在动工前投入了资金20万元,为建房用地完成了工程量达5万立方米的土地平整;移栽了果树12.5万株,调整土地农户8户。

镇里邀请灵川县建筑设计院设计了村里的规划图纸和房屋的建设户型。

按照当时村子的规划和村民报名的情况,村子第一期工程准备建设楼房22栋,每栋房屋两层半,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预计每座房屋投入10万元左右。根据村里建房的相关要求,在有关资金到位后,村里开始寻找相关施工单位进行项目招标。当时市场包工包料每平方米的建造价格已经到达500到700元,村民为节省开支,先后找了7个承包商都没有达成协议,最后在镇政府的协调下,终于以每平方米399元的价格达成了规划建造的协议。这一切都是在村里的建房领导小组和建房者的同意下完成的,就像周金秀说的“如果村民真有意见的话,也做不下去啊”。

2009年农历年前后,村民先后搬进了新居。

根据桂林市人民政府2008年为民办实事5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当时潭下镇的自评结果显示,当年底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同时根据相关方针,涉及产业的培植、人民生活(包括困难群众、小孩入学、电视通讯工具的使用、卫生室的有无、改厕)、村里的计生和文化生活、村容的整洁(包括道路的硬化、改厕、自来水的应用)、农村的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从后来灵川县农业局、统计局、林业局、民政局、广播电视局、建设规划局、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爱卫办多方证明的材料和最终的测评结果等繁琐的手续可以看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涉及面之多、之庞杂也是建设中的难题。

那么村民的反应怎么样呢?“每家‘进火\’的时候都请了我,按照村里的习俗,一家一个红包100元,22家,一共花了2200元。”在灵川潭下,人们把搬进新房的喜庆叫做“进火”,周金秀这样对记者说。他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村民不满意怎么会请你喝酒?

记者了解到,村民之所以满意最重要的是,每户建设的时候预算是10万,镇上补助1万,事实上相当于9万就建了这么大一栋房子。就像村民秦顺付说的:“到了2009年底,随着物价的上涨,这样大的房子就算是15万,也未必能建成。”所以当年房屋一建成,有外面的人声称要花20万元买一栋时,村里没有建的人后悔不已。

新农村建设如何更贴近农民实际(

下岭底村的新村建设对农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和改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村民欢天喜地地搬进新居,新楼房与旧习俗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尴尬地出现。

选新址和用旧址之间的纠结

下岭底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选择的是一个保留老村建新村的方式,而没有拆掉老村子在原址建新村。村里63岁的秦俊芳老人说:“老屋怎么能拆掉呢?要放农具,养一些鸡鸭。”桂林市规划局城镇规划科的黄宇科长说:“按照相关规定,在农户即将建新房屋的时候,老宅要签订相关协议,以后要清理然后复垦。”如果复垦,是不是会毁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形成的古村落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面对这一质疑,周金秀说:“我们这里现在还是保留了老村落给村民。”

今年9月18日,记者在老村和新村走访的时候看到,老村子还有人居住,鸡鸣狗吠的声音不绝于耳,参天的大树,熟悉的老屋,我们能想象到的传统村落的场景一一展现在面前。而距离老村不远的新村,房屋外淡青色的墙面色彩已经退色,到处停放着车辆,几株拇指粗的小树矗立在那里,行走其间让人感觉闷热。

中午11时30分,由于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按照农村习俗,家人亲友会一起吃饭,当日村民在楼房外面搭了小棚棚,用柴火灶做鸭子吃,四处黑烟不断,新村里并不显得干净。说是城市小区,绝对没有这样人声鼎沸还在外面做饭的;说是农村,却没有老村的那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一个自然村落的形成,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然而,现实中因为老村落的各种矛盾协调不了(比如说要拆谁家屋,谁也不愿、不让,不服从规划,矛盾协调不了),因而不得不另找地,但建设中却出现了这种“有新房没有新村,有新村没有新貌”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自然村落的形成,集中了数代人的智慧,如何集成和利用,值得我们深思。

新农村的建筑设计如何更好地考虑农民的日常生活?

记者在走访时向村民询问:“为什么都要在外面做饭?不用厨房?”村里70岁的老人潘桥妹说:“用柴火灶做饭、煮菜好吃,是我们乡下人的传统,而现在的楼房看起来好,但用不成柴火灶。若用,里面烟熏火燎的,没有办法,只能出来煮饭吃。”记者走进村民秦小雄的厨房,见只有8平方米左右,若煮两三个人的日常饭还可以,若是来了客人用柴火灶真不行。同时还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停电比较频繁,柴火灶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防止停电时没法做饭的问题。

从村民习惯用柴火灶这个生活习惯,提出了现代新农村建筑的设计,如何才能更贴近村民的实际需要的问题。

记者走进房屋,看到这两层半的楼房,一楼是一厨一卫一室一厅,外加一个车库;二楼是三房一厅一卫;三楼是两房一卫,外加一个大的平台,250平方米的面积基本满足了家庭本身和发展的需要,就像秦顺付说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当日快近中午12时,走进房屋的一个感觉就是闷热。村里65岁的秦滋生老人告诉记者:“这种新房屋的楼层高2.8米左右,楼矮;前后只有一个小门,空气流通差,所以热是很正常的。”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孙昌盛老师说:“建这么低的原因应该执行的是城市房屋的建造标准,目前对农村建房国家并没有相关规定。但农村很少像城里一样安装空调,主要通过建筑的高度和空间来调节室内温度,这中间的主要问题是设计不合理造成的。”

记者还发现,外表看起来整齐划一的楼房,房屋中间有绿化带,但是其中布局和空气流通好像并不畅,是不是已经有小小的“热岛效应”呢?

在房间里察看,发现车库的面积也就10平方米左右,是放私家车的车库,而对下岭底村人来说,家里的车辆大多是运送蔬菜和日常生活的农用车辆。农用车开不进去,只能停在门前的道路上,车库里则堆放了粮食、农具等等。

从车库门出来,发现车库门前是一个竖立起来呈90度的齐坎,车上不去,即便是部分小型的农用车依然是上不去。秦顺付说:“这是因为农村有讲究,这个坎不能变成小坡,否则家财外流。”

以前自然形成的桂北三孔式的房屋,进了大门后就是庭院。而现在,在很多新农村的建设中,庭院消失了。据说是因为缺乏土地。孙昌盛老师说:“庭院是农民的会客厅。”一位建筑学者说:“城市里的客厅是农村庭院的缩小,而阳台是农村后院的缩小。”因为没有庭院,在村里,到处堆放着木头,一些黄豆蔓晒在了道路上。

当在新村里走访时,看到大拇指粗的刚栽下的小树,记者不禁闪过这样的疑问:“这里的房子能维持多久,拇指粗的小树长能长成参天大树么?”

新农村建设更应凸显“农民的实际需求”

在下岭底的新村和老村里走访时能感觉到,毫无疑问,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风貌是到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按照当初潭下镇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想,如今下岭底新村已经成为该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2栋整齐的楼房,宽敞的道路,家家户户的农用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生产生活方便。而老村落里还居住的28户人家,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桂林地区三孔式的老房子,两边两个屋,中间一个厅,相当部分并没有院子。村里人告诉记者,老房子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了,大多是泥砖、红砖和青砖相互夹杂起来,修修补补,给人有破败萧疏的感觉。村里面九曲回肠,车子根本没有办法行驶,即便是人走也几乎能迷路。

这也就是说,下岭底新村的建设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如今潭下镇的党委书记是粟扬进,经历了三任书记,才有了这样的成绩。然而,所出现的问题也应引起注意。

秦顺付家后面的一块空地上,已经有人在挖宅基地,然而,在宅基地的前方有一户人家仍然因为拆迁的相关赔偿达不成协议正在僵持之中。

周金秀说:“新房屋建成后,没有一个人来找镇上的麻烦。”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村民确实很感激政府,“让大伙以如此低廉的价钱住上这样的好房子”。然而,当时的相关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都经过村里的新农村建房领导小组及建房的用户签字同意,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使用中的尴尬?原因就像秦俊芳老人说的:“都是政府做的,我们其实并不懂。”秦俊芳的话并不是责怪政府,即便是记者本人曾拿到相关建房的规划设计图,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指点也都看不懂。而对于下岭底村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要弄懂规划设计图几乎是不可能了。

从建筑的设计方来说,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农村生活的陌生,基本是按照城市小区的设计思路来进行的。看起来好像农民住进了小区洋房里,但新农村的主人是农民不是市民,农民工作的场所是农田,生产和生活是合一的,而不是跟城市一样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更应凸显“农民的根本需求”,而不是让农民过上“城里生活”。

下岭底新村建设经过三次选址,最终定在老鼠刺塘的丘陵上,新村前面有一个池塘。每到夏天,远远望去,景色怡人。记者景碧锋通讯员秦学摄

种蔬菜是下岭底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记者景碧锋摄

老村与新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题。记者景碧锋通讯员秦学摄

新闻推荐

海洋乡推进无公害标准果园生产基地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唐明岗廖伍全)12月10日,笔者从广西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灵川县标准果园创建培训班上了解到,该县海洋乡通过示范基地带动,今年实现了桃冷藏技术运用,并首次将海洋...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下岭底新村建设面面观)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