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4.5元/斤 生菜5元/斤 藤菜6元/斤……
近段时间蔬菜价格坐上“直升机”
■核心提示
近段时间,桂林市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从叶菜开始,逐渐扩散到瓜果类。
记者连日走访市区各市场、超市,寻找菜价上涨背后的原因。相关人士分析,7月到9月是本地蔬菜生产淡季,加上前段时间台风带来了几场大雨,导致本地蔬菜产量有所减少,而陕西、甘肃等主要叶菜供应地受洪灾影响,叶菜供不应求,使得外地蔬菜入桂后身价更加走高。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高菜价”出台调控措施。业内人士预计,10月份随着本地菜销量回升,菜价会有回落。
零售菜价猛涨 影响市民菜篮
从8月中旬起,在市内各大菜市、超市,不少买青菜的市民惊呼:“青菜都这么贵啦?”
“一斤青菜4至6元钱,吃一餐青菜要花近10元。”打工者小张面对近段时间的菜价感到有些“手软”:“去青菜摊问了价,嫌贵又不好意思不买。”
市民刘先生对菜价非常敏感,“生菜、上海青的价格都翻了一番,茄子7月的时候才1块,现在要2块5了。”面对菜价上涨,刘先生表示:“以前是三口青菜一口饭,现在要倒过来了。”
昨天上午11点半,来西门菜市买菜的王女士掰着指头抱怨:“小白菜4.5元(每斤),香菜12元,芹菜4元,生菜5元,油麻菜4.5元,南瓜苗3元,大白菜3元,红蔊菜3元,比以前涨了好多。”
西门菜市内一摊位老板说,菜价高涨已经有20来天的时间,他经营蔬菜10多年,生菜、油麻菜等青菜还从来没卖过现在这么贵。
有蔬菜经营者感叹,因为菜价上涨,不少市民都选择放弃购买,导致销量降了三分之一。
昨天,记者还走访了乐群、信义市场以及各超市,发现叶菜基本上都维持在4元—6元的高价,这让不少市民感到“压力山大”。
受到天气影响 本地菜产量减少
说起涨价的原因,蔬菜经营者钟女士表示,叶菜有一大部分是本地产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外地运来的。而由于近来天气变化异常,所以本地产的叶菜少了很多,菜价才会涨得“凶猛”。
其他摊主说,今年涨得特别厉害。“以前1斤涨1元,今年却涨了两三元,有些菜的价格都翻倍了。”
昨天清晨,记者分别来到汇东果菜批发市场和五里店批发市场采访。
在两个市场内,卖本地菜的摊贩手上的青菜品种不多,只有空心菜等少数品种。一位李姓摊贩介绍,就拿本地空心菜来说,前段时间零售价只有1.5元,可现在价格都已经超过3元。
据了解,本地菜价的上升,与近段时间本地蔬菜的产量下降有关系。
灵川县大圩镇一位李姓菜农说:“从8月20日以后,每样叶菜的批发价都多了七八毛以上!”上个月降雨较多,她刚种的叶菜产量降低了一些,而前来收叶菜的批发商也多了起来,所以菜价较高。
随着8月天气转热,叶菜进入生产淡季,“天气热了以后,叶菜生长慢,所以菜农基本上都不种了。”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市区的蔬菜供应主要来自灵川、临桂、雁山等地,此外市区内的甲山、阳家里一带的蔬菜供应量也不小。8月份以来,台风对这些地方的蔬菜种植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
外地菜很紧俏 到桂林价格较高
另据蔬菜批发经营者介绍,这次菜价上涨幅度这么大,更多是受到外地菜价变化的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本地菜即使在生产旺季,也只占45%的本地市场份额,而在淡季会减少至25%-30%。因此,外地蔬菜价格的变动,尤其是在淡季,对本地菜价影响特别大。
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市场部阳主管称,7月到9月是本地菜生产淡季,供应也相对偏少,因此每年此时,菜价都会有所上浮。此时,全国范围内蔬菜也相对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
该市场总经理崔女士介绍,全国蔬菜供应有一个规律:从冬天开始,蔬菜主产区由南往北转移,比如冬天的时候海南蔬菜盛产,随着气候推移,五六月份桂林等地处于蔬菜生产旺季,而到现在这个季节,陕西甘肃等地本应成为蔬菜主供区,可是今年由于这些地方普遍受洪灾影响,致使当地蔬菜产量大幅下跌,市场供应严重不足。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包括桂林在内的很多省市都纷纷到蔬菜产量丰富的昆明进货,可是由于全国供应紧张,蔬菜供不应求,导致昆明产的油麻菜、生菜、白菜等批发价上涨得厉害。
这些外地菜入桂以后,身价更加不菲,再加上本地菜产量也不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市场叶菜价走高。
业内人士预计10月菜价要降
记者走访市场时还发现,一些瓜果类蔬菜价格也纷纷跟着走高,如茄子从每斤1元涨到了2.5元,青椒也从原来的2元“跳”到3.5元甚至4元,黄瓜3元一斤。
市农业局市场与农情信息科的数据显示,相比7月份,桂林市8月总体菜价涨幅至少在30%以上。该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菜价上涨不排除与一些摊贩“跟风”有关,“比如,这几天,我们专门去菜市问了价格,发现豆芽也涨了5毛钱。”
该负责人说,部分菜贩、摊主“顺应趋势”,自抬身价,于是导致本不受影响的瓜果类蔬菜也“俏”了起来。但蔬菜价格是受市场供求影响,目前没有具体调控政策。
对此,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进货价格高,他们也无法控制源头价格,只能尽量保证市场供应。
业内人士预计,10月份随着本地菜的陆续上市,菜价会有所降低。同时业内人士也呼吁,相关部门在蔬菜如此高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来稳定菜价,对蔬菜生产和销售进行政策支持和调控,减轻市民的菜篮子压力。
记者杨亚刘毅
■短评
多一些未雨绸缪
陆汝安
供大于求价格会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会上涨,这是众所周知的市场规律。一般来说,正常的市场竞争,能够自动实现供需双方的平衡,使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之手。
但市场之手并非万能。就拿此次桂林菜价波动来说,虽然价格高企,但由于产品生产运输有一个过程,所以市场供应并不能立即跟上,这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叶菜的价格维持较高价位。
面对这样的市场失灵,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受影响最大。如果是其它非生活必需品涨价,普通民众大不了不去消费。但蔬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太高,低收入人群没能力购买,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类似涨价行为屡屡发生,普通民众势必难以承受。
所以,对于关乎民生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异动,恐怕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行调节。也许,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用政府之手介入市场进行合理干预。
当然,这种干预不是对市场进行简单粗暴的限价,对于蔬菜这类实现了完全竞争的商品,以行政命令限定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政府要努力的方向,一方面是利用政府对信息整合的优势,对整体市场多一些未雨绸缪的分析和预判,从而引导蔬菜生产者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完善菜篮子工程,尽量避免发生极端供求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价格异动,应积极引导市场各方力量介入,对市场进行平抑。适当的时候,更需要以公共财政增加对市场的投入,以及启动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
新闻推荐
10月10日灵川县人民法院年纪轻轻就因盗窃被判了三次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29岁的常某是灵川县三街镇人,2003年至2009...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