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峰路旁,房屋掩映在绿树之中。“创城”让市民感觉家园更漂亮。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三多路上,新换的公交站牌更美观也更人性化。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实习生李揽月摄
?南站市场,地面被市场工作人员打扫得十分干净。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福利路系列工程的建设,将有效缓解桂林市城北交通运输压力。(资料图片)
?三多路上的一个出租车招呼站,出租车在此等候乘客。全市多个出租车招呼站的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市民。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实习生李揽月摄
?龙船坪社区,小区的道路被全部铺上了沥青,整洁而干净。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让城市交通“畅”起来,让市容市貌“靓”起来,让老百姓的生活“雅”起来……这些随着创城所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让桂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在“山更青、水更绿、城更美、人民更满意”的目标背后,坚持与民同行的创城工作,不断汇聚着民心正能量。创城惠民这四个字,让桂林这颗旅游明珠更加闪耀。
交通升级更通畅
提升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桂林的城市交通秩序改善便是如此。今年以来,随着“北通南畅”工程等一批交通项目建设的启动,让城市的道路更平,路网更完善,服务档次也越来越高,老百姓的出行幸福指数随之不断提升。
灵川县八里街与市区连接的桂黄公路,新铺设的沥青路面让过往司机再也不用担心车轮被“坑”,车流的速度也加快不少。提起这条路昔日的状况,不论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司机都很是感慨。“开车如过地雷阵,一不留神就落坑。”居民刘女士这么形容这条路的过去,“到了晚上我们连马路都不敢过,有的司机为了躲避坑洼路面,直接把车开到了人行道上绕行。”
作为桂林南北通道大动脉,桂黄公路的日均车流量超过4万架次。它的好坏,关乎着百姓出行的安全与通畅。今年5月底,市民邓先生将希望修补路面的意愿转达给了相关部门。很快,灵川县政府及公路局立刻向自治区争取到大修计划批复,安排2000多万元对站前路至桂林车管所路段进行大修。
计划于本月底完成的大修工程目前已经初显风貌。平整的路面让附近居民将其称为为民着想的民心工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实实在在从中受益。”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创城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改善城市交通秩序,重在疏解老城。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政府提出将强力疏解改造提升老城,全面实施城市交通畅通优化工程,加大老城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项目24项,完成投资35.76亿元。
今年3月,桂林市正式启动“北通南畅”工程,计划加快推进灵川绕城公路、滨江北路、西二环路、福利路的建设进度,缓解城北交通运输压力,形成通达顺畅的城北大通道;同时要按照城市道路的建设标准,有计划、分阶段地改造提升桂阳公路,实现“北通南畅”,形成南北呼应的道路景观。
以建设中的西二环路为例,这条仅19公里长的道路,不仅将成为一条新的过境公路,更将开启桂林路网“三环”格局的全新时代。三条环线将覆盖到象山、秀峰、七星、叠彩、临桂新区等主要城区。而同时建设的福利路、滨江北路、站前路等道路,也将实现环与环之间的循环连通,使城市路网呈现出蛛网状的现代布局。
如今,在项目建设现场经常能够看见身背相机市民的身影,在网络论坛上也时常能够看到图文并茂的建设进度“现场直播”。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圆了老百姓多年的梦。
家园整洁更漂亮
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与老百姓的居住幸福感关系最密切的指标。随着桂林“创城”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看到了美丽桂林的变化,并为之感到骄傲。
这段时间,黄先生几乎每天晚上都和爱人一起到楼下的瓦窑路散步。“这是托了创城的福,过去这条路到了晚上哪里走得?路过都觉得不舒服。”黄先生说,以前瓦窑路上就是小摊贩的天地,垃圾满地、车辆乱停,环境乌烟瘴气,让他们这些附近的居民受尽了苦头。
那时候也有人管,可每次都是城管一来,摊贩就四处散去,城管一走,很快就恢复原貌。如今,1500多米长的瓦窑路上,239个夜市摊位整齐划一,车辆有了专门的停放区域,还有清洁工人来回在现场进行保洁。昔日的城市“伤疤”,变身成为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攻克顽疾的武器,不是暴力的打击,而是将心比心的关怀与服务。
自发形成3年了的瓦窑“跳蚤市场”,其中的摊主大都是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人群,摆个小摊,无非为了生计。摸清情况后,象山区政府转变工作方式,以疏代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让利于民的办法开展综合整治。通过政府投入410万元改造资金,桂林旅游休闲区瓦窑夜市于6月17日正式开市。在有序管理状态下,居民、经营者、城市管理三者之间的利益得到了平衡。
“这个摊棚不仅可以遮风避雨,也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还给我们在摊位费上予以照顾,我们才是创城工作中真正的受益者呀。”在瓦窑摆了10多年地摊的刘大姐乐呵呵地说。
实际上,象山区的做法只是全市创城工作亮点的一个缩影。随着创城工作的不断深入,桂林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的生活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截至去年年底,南溪河清淤、截污和驳岸基本完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7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94%,城市绿化覆盖率43.72%,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1天。灌阳、恭城、平乐、资源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示范县。
便民服务更完善
随着“创城”工作的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也在明显提高。
自2007年物业撤离以来,安新小区内的路灯就失去了光明。因为没有路灯,这里成为了盗抢案件的高发地。今年以来,随着创城惠民活动的深入,安新小区内一盏盏新路灯再次亮了起来,照亮了每一位居民的回家路。
这一变化,归功于城市照明管理处的小区路灯改造工程。
随着桂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开展,城市照明管理处积极配合城区政府开展小区路灯改造,为全市多个黑暗小区送去了光明。如今,这些小区不仅盗抢案发率得到控制,居民们夜间散步、健身等活动也渐渐活跃了起来,为打造和谐小区营造了良好氛围。
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的公共交通服务相对落后的局面今年也已开始改变,让不少市民感慨“真洋气”。
7月份,一批全新立体式公交站牌正式上岗,立刻吸引了不少市民的注意。新站牌美观大气,特别是更易于看清线路的垂直排列站名和超大的字体,让不少人感到舒心。
“以前的站牌又小又旧,字都看不清,站牌前总是挤着一堆人。现在多好,5米之外我都能看清上面的字。”70多岁的李大爷指着站牌说。
除了公交站,新推的260个“定点打车”站点,也折射出道路管理的新理念,充分体现人性化。乘车人只需轻按按钮,招停站牌就能发出闪光。这不仅能改变出租车乱停乱放、招之即停的陋习,城市档次也随之提升。
微博中,论坛里,人们都在竞相传播着美丽桂林的喜人变化。在桂林人心中,这些新服务和新亮点,都是骄傲的资本。在现实中,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记者张鲲
新闻推荐
消防官兵对小货车司机进行救援。通讯员罗荣摄避让深坑 两车相撞时间:8月25日15时40分许 ...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