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船游览桃花江,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桂林市环城水系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请孩子们游览桃花江,孩子们一脸兴奋。
?婵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给孩子们送上蛋糕等礼物。
?孩子们在桂林人餐厅举杯欢庆自己的节日。
6月1日,146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师和学子们应“3元计划”组委会的邀请,来到桂林,参观桂林日报社、游览桃花江、吃桂林人大餐、领婵娟点心,度过了一个特殊又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由桂林晚报策划和组织的“3元计划”大型公益活动,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目前共收到来自市民和企业的近160万元善款,资助了26所山区小学和14个教学点,1553名山区学子吃上了免费午餐。
这些来自桂林周边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有的从来没走出过大山,但因为“3元计划”,因为有好心人的关爱,他们终于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来桂林过节一个都没少
1日上午7时,临桂县黄沙瑶族乡滩头小学的凤云滨、蒙刘慧、向斐雯三个小朋友就在老师赵政达的带领下来到阳桥。活动原定工作人员早上8点半集合,师生们9点半报到,但他们的脚步赶在了工作人员前面。
“知道要来桂林过六一,孩子们兴奋得睡不着觉,一大早就起床了。”赵政达说。参与活动的师生代表都来自边远山区,当地大多没有直达桂林的班车,与滩头小学一样,很多学校的师生代表提前一天便赶到桂林。
当天来桂林集合的师生们更是天不亮就起床,马不停蹄地往桂林赶。
一位校长说:“绝大多数孩子连县城都没到过,更别说桂林市,这次能有机会来市里看看,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当天,146位老师和学生代表一个都没少。
上午9时,孩子们首先参观桂林日报社采编大楼。“原来报纸也是用电脑做出来的呀,我以后也要用电脑工作。”全州凤凰乡三塘小学的蒋孝民小朋友第一次看到了真的电脑,忍不住拿着鼠标操作起来。
桂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毛登峰,“3元计划”组委会主任、总编辑覃澍也来到现场看望孩子们,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当天的《桂林晚报》和两本图书。
覃澍总编辑说,“3元计划”为孩子们送去了免费午餐,现在又邀请大家来桂林过儿童节,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念好心人的爱心,好好学习,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游览桃花江增长新知识
上午10点半,146名师生准时登船,桃花江游起航。
在7岁男孩李忠涛的生活里,弯曲的盘山路是主角,对于船,他的概念还停留在竹筏上。
当他登上游船的甲板时,“怎么这么平,像走在平地上。”坐在船舱里,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他的眼睛都瞪圆了。
当游船经过第一个水闸时,临桂县六塘清泰小学的黄国鸿为了看清楚水闸的原理,一直站在游船的甲板上。
随着水闸水位的上升,他认真数着被水淹没的闸口阶梯“一、二、三……”最后,他告诉老师,水位上升了7个阶梯后,游船就可以通过了。
跟随游船行程,船上的解说员王佳佳给孩子们讲解江上的各种桥梁,孩子们则认真地听着,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鲜的知识。
在这些山区孩子们的眼中,山不是风景,而是上学必须要逾越的难关;水也不是风景,可能是阻挡他们上学路的障碍,他们从没想过自己能坐在豪华平稳的船上,看着周边的山水从身边缓缓而过,还能听到关于这些山、这些水的故事。
当导游员引用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孩子们跟着齐声背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出大山打开一扇窗
这个“六一”,对这些山区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接受了一些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老师,老师,我要和你坐在一起。”刚上船时,灌阳集全小学的文竹玲怯生生的,一直跟在校长文桂平身后。因为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她很是紧张。“没出来过,看到这么多人有点怕。”文桂平笑着说。
可就是这么胆小的文竹玲,等船开动一会后,居然“不见了”。原来,小文被开船的师傅和窗外的风景吸引,慢慢地就挪到了前舱,和其他学校的小朋友打成了一片。
周玉娟和盘芳都来自全州蕉江小学,但两人上学的教学点隔着10多里山路,两人通过这次游江,都和文竹玲成了朋友。周玉娟和盘芳还手拉着手给大家演唱了“我们的好妈妈”,两人稚嫩的歌声感染了船上的所有人,船长听着歌声也笑了起来。
看着活泼开朗的孩子,蕉江小学的王海连老师特别欣慰。她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给了孩子们增长见识、学会与人交往的机会。
一个半小时后,孩子们来到中心广场附近的桂林人茶餐厅,桂林人集团公司给孩子们端上了营养美味的免费午餐,婵娟食品有限公司的叔叔阿姨们也给孩子们送来了点心礼盒。
灌阳县文市镇集全小学的教师何敏说:“让孩子们来桂林看看,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让他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从他们的眼中 你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真诚
此情此景难舍
6月1日,位于依仁路的桂林人秀色茶餐厅举行了一场别样欢乐宴。这场欢宴的主角虽不是明星,但却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来自“3元计划”资助学校的师生代表们。
误闯免费午餐“阵”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工作人员特意把餐厅装扮一番,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桂林人与山区孩子手拉手,免费午餐六一特别行动”。孩子们的用餐专区则用粉色气球装饰,整个餐厅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餐厅里的热闹吸引了很多过路市民的注意。一位穿花衬衫的中年女子看到横幅后,特意找到工作人员询问:“怎样参加今天这个免费午餐活动?”待工作人员跟她解释后,她恍然大悟,“哦,给山区儿童的啊,那挺好,那挺好。”
在餐厅就餐的小朋友也要去凑热闹。一名4岁左右的男孩看到这边坐着好多小朋友,硬是拉着妈妈要坐过来一起吃饭,妈妈好不容易拽住小男孩,安慰他“我们坐这边吃也能看到哥哥姐姐”,小男孩这才勉强同意坐在隔壁吃。
孩子们自觉“光盘”
天气炎热,饭前,桂林人餐厅特意给每位师生发了一杯酸奶,酸甜可口的味道特别适合小朋友,有几个山区孩子没舍得多吃,只吃了一点点就把酸奶盖好准备拿回家再吃。
桂林人餐厅为师生们提供了黄焖鸡、酸炒田鸡等不同快餐菜肴,面对这些美食,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极其认真。临桂县清泰小学的黄国鸿脸圆圆的,吃起饭来他把脸都埋在了碗里,当记者走过去问他吃饱没,他不吭声,只是把饭碗举起来给记者看,碗里没有剩下一粒米。
别看全州凤凰乡三塘小学的夏晨雯是个瘦弱的小姑娘,但吃饭不输给小男孩,她一直专心致志地扒饭。
这群孩子,他们吃过冰冷午饭,尝过发臭的酸菜和冷硬糍粑,所以他们更懂得珍惜粮食,“光盘”是他们的自觉行动。
工作人员收拾碗筷时,他们不再需要把剩饭倒掉,只要把空碗摞起来拿走就行。
难舍此情此景
经过一上午的相处,不同学校的师生结成了朋友。
全州县蕉江小学王海连老师和灵川县小平乐小学中心岐教学点的蔡教宏老师在餐桌上饶有兴致地交流免费午餐的心得,“瓜菜不容易坏,但多吃会腻,最好隔一个星期再煮”,蔡教宏分享本校的做菜经验。
孩子们早就熟络了起来。蕉江小学的周玉娟性格开朗,不但和不同教学点的盘芳成了好朋友,还认识了灵川中心岐教学点的秦桂芳。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马上要和刚刚结交的朋友分开,孩子们有些难舍,周玉娟拉着秦桂芳的手一直到门口都不松开。
游玩了一上午,孩子们都意犹未尽,“以后还能来桂林吗?”“还能坐船吗?”当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回答时,几个孩子的脑袋耷拉了下来,老师赶紧安慰他们:“有好心叔叔阿姨的帮助,咱们以后还能来桂林玩。”
临走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走到工作人员面前鞠躬致谢。从他们的眼中,你能看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能看到他们心里的留恋。
本版撰文/记者苏文娟曾龙辉 摄影/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记者李凯
爱心物语
桂林市环城水系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这是支持山区教育的开始
邀请孩子们免费游览桃花江新景区,是桂林市环城水系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件慈善事情。
为了让孩子们游得安全,景区专门组织了安全演练;为了适合孩子们的口味,景区解说词也特意做了修改,减少了历史沿革的讲解,着重突出知识趣味性,比如重点讲解了水闸“水涨船高”的原理,依次介绍了南门桥、桃花江桥等不同桥梁的特色和作用,寓教于乐。
两江四湖二期桃花江江景游,其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桂林城市品位,给市民和游客带来美的享受。山区孩子作为更需要关注的群体,我们理应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桂林的山水、人文之美。
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关注类似的慈善活动,给桂林这张山水名片增添更多人文、慈善底蕴。
桂林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申甲:
参与公益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桂林人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这也促使我们积极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餐饮企业,集团在保证口味的同时更要注重食品的健康与安全。正是因为注重健康与安全,桂林人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注册组建后,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广西餐饮的领军企业,成为桂林餐饮走向全国的开拓者,在京、沪、豫、鄂、湘、桂等多地开设分店60余家,获得“中华餐饮名店”、“中国餐饮名店”、“广西著名商标”等荣誉。
追求完美的事业心、对品质严格要求的责任心、积极回报社会的公益心,是桂林人集团矢志不渝的目标与方向。类似公益活动,集团今后将会继续参与。
婵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致力慈善的爱心永不变
婵娟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用爱来回报社会,参与了关爱老人、关心儿童、援助四川地震灾区、资助贫困大学生、“暖冬”关爱农民工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作为本土最大烘焙企业之一,“婵娟”可以说“影响两代桂林人,伴随三代桂林人成长”。在公司负责人傅婵娟女士的带领下,“婵娟人”一直秉持“品质是我的人格,卫生是我的良心”的理念,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饼店”、“中国名饼”“中国名点”、“广西名牌”等荣誉称号。
今年下半年,“婵娟人”将进行二次创业,但不管如何创新,婵娟的品质不会变,婵娟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爱心也永远不会变。
新闻推荐
高温来袭 桂林哪里好乘凉?记者拿着温度计到处为您探访 大热天 我们一起避暑有去处
最近,高温袭来,如何避暑成为市民们的焦点。医学界普遍认为,夏季,人体最适宜的气温是26℃-28℃。昨天,本报记者拿着温度计,走了不少地方,为市民寻找避暑好去处,打造纳凉报告。另...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