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一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师邓老师:从孩子逐渐可以自己活动,开始与身边的世界发生接触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开始做功课,那就是教孩子认识“危险”,让孩子心中形成危险意识,懂得遵守规则,保护自己。
5月26日,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仙女沟,一名“驴友”带儿子徒步过程中,不料儿子失踪。经当地民警和附近村民共同寻找,结果发现小孩不幸溺水身亡……
在我们身边,儿童伤害事件从未停止过。对于缺乏危险认识与预知的孩子来说,如何才能远离危险?作为他们的父母,如何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资深家庭亲子教育专家表示,孩子需要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则不行,需要懂得如何避开风险,从而学会保护自己。“危险”意识,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要认识“危险” 懂得“害怕”
昨天,记者从漓江派出所拿到一份2012年的溺水数据,总共13起溺水死亡案件中,有近半数的死者为学生,其中3人为9岁以下的儿童:
去年5月13日下午4点40分,漓江派出所接到报警,在安厦世纪城后漓江边有一个小男孩游泳时发生溺水,民警赶到时,男孩已不见踪影。2天后,男孩的尸体被打捞上岸。男孩年仅9岁,在力创小学就读,经法医鉴定为溺水死亡;同年7月的一天,一名7岁男孩在栖霞桥下游泳失踪,被发现后已经死亡……
类似的伤害事件持续地发生,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5月26日,一批徒步爱好者到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仙女沟游玩,其中一名“驴友”去徒步时,让同行的一名女士帮照看儿子,不料儿子到河边玩水后失踪。当天下午,兰田派出所民警和附近村民共同寻找,结果发现小孩不幸溺水身亡。
据相关数据显示,溺水、跌落、道路交通伤害、烧烫伤、中毒等成为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危险,我国每年约8万多名儿童死于伤害,更多儿童因伤害残疾。这一幕幕的惨剧,不仅伤了我们的孩子,更伤害着无数的家庭,令人扼腕。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到底该如何防范?
家有3岁女儿的石女士近来颇感担忧。因为女儿活动能力不断增强,每天像只小鹿一样到处乱撞,安全问题显得严峻起来。“她现在喜欢往厨房跑,有一次,外婆用锅头烧水,她直接丢东西到里面去,开水差点溅到她身上。”石女士说。
为孩子的这些“危险动作”担心着急的,远不止石女士一人。家住八里街的彭先生有个4岁的儿子,孩子生性好奇,对洞洞等带窟窿的东西尤其敏感,见到就想扒开看看,由于孩子缺乏电的相关知识,所以并不知道害怕,有时会伸手到电源插孔里面去。
对此,市内一培训机构心理咨询师邓老师表示,从孩子逐渐可以自己活动,开始与身边的世界发生接触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开始做功课,那就是认识“危险”。
邓老师说,孩子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新事物,但却缺乏对危险的认识与预知,不懂“害怕”,所以经常做出危险动作,家长要让孩子从认识“高”、“烫”开始,慢慢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有危险的,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一旦脱离父母视线,就会随时面临危险,发生意外。
要有“危险”意识并学会思考
生活中的危险无处不在,比如煤气、水、电,哪怕是走在路上,都有可能面临危险。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更及时发现不利因素,不断地提升自己。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意识,能让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则不行,更有利于他的安全。
孩子如果没有“危险”意识,便无法保护自己。然而,这种“危险”意识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要让孩子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家长在平日教育中一点一滴的积累。
有十几年家庭亲子教育经验的邓老师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时常“偏科”,比起孩子的健康安全,他们似乎重视孩子的学业与成绩,“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这学那,学钢琴、学英语、学打球,如果没有做好安全教育这一环,将遗患无穷。”邓老师说,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就是懂得自我保护,知道危险的存在,以及如何趋利避害。
石女士说,平日她喜欢教女儿认字、读书,但对于系统的安全知识却很少涉及,“等她再大点就要上幼儿园了,我现在考虑每天都给她上点安全课,为日后做准备。”
训练孩子的“危险”意识,其实就是训练孩子的思维,邓老师说,让孩子知道危险的存在,懂得害怕,不是单纯地说教,或者吓唬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么做,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并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发展孩子的自护能力不能只是靠讲,有许多家长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一再叮嘱,孩子就是不能时刻警惕。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孩子思考,必须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并接受事实,他才不会存有侥幸心理。”
刘女士的儿子已经13岁了,她说平日教导儿子注意安全问题,儿子总是水过鸭背,“他有时去上学,我发现他走在慢车道上,甚至为了方便,会跟几个同学一起跨隔离栏。我讲他,他总说:‘你看,我还不是好好的。\’”
邓老师表示,让孩子有“危险”意识,更深一层目的是让孩子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升学率再高也不如学生的生命安全重要,要告诉孩子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这些,其他的东西也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教育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邓老师说。
要学会遵守规则更好地保护自己
让孩子形成“危险”意识,保护自己,重要的一环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市内一培训机构负责人秦老师说,“规则教育”既能让孩子将自己置于安全的环境当中,更是对孩子“意志力”的训练,让孩子今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不满周岁的孩子开始,规则教育就可以开始了。尽管孩子只会在床上打滚、乱爬,家长可用手势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明白床边是危险区,摔下去是很疼的。秦老师说,德国人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很有一套,家长用枕头或被子放在床边,作为“警戒线”,如果孩子越过,家长便会发出提示的声音,再轻轻把孩子拖回“安全区”,如果孩子多次违反,就将语气升高一点点,以示批评。
条条框框的东西,对于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周老师说,家长可以深入浅出,用图片、故事、演示、肢体语言等种种方式来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
年纪稍大的孩子,可以从认识各种常见的安全标志做起,比如紧急出口、禁止触摸、当心触电、禁止烟火等。家长以游戏的形式,教孩子理解、认识、掌握一些常见的安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意义,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从而规范孩子的行为。
看到有安全事故的发生,家长可以对孩子作随机教育,告诉孩子什么事是有危险的,怎么样才能防范,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等等,在这样不断的教育中,安全防范常识便能深深植根于孩子心中。
如果正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家长的话有时孩子听不进,家长要善借他人之口来教育孩子。“‘警察叔叔\’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是比较神圣的,所以有的学校会请派出所民警来作安全教育,这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是有效果的。”周老师说。
对此,漓江派出所秦所长特别提醒广大儿童与家长,夏天到了,儿童游泳必须由成年人或监护人陪护,不要到漓江五大危险水域内游泳(虞山桥水域、伏波潭、解放桥六匹马、象水水域、净瓶山水域),不要到江边进行捞鱼捕虾等游玩性活动,以免失足落水,带好游泳设备(游泳圈、救生衣等),做好入水前的准备活动。
记者刘毅
新闻推荐
在家靠父母照顾,到了学校有老师照顾,当我伤心的时候还有同学在帮助我。5月的一天,我和同学来到停车棚里准备玩“跳马”的游戏。我们用锤子剪刀布...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