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来临,又一批学子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打开回忆之门,我想再“看看”自己当年的高考情形,可是,只有模糊的、朦胧的零零星星事。
用回忆瞬间是无法还原那时那事的客观存在的,而留在心头的美好回忆足以让我们快乐无比。我参加高考那年是上世纪的1984年,距今已过去快35年了。高考考了什么题目、各科分别得了多少分等都已然模糊,强烈些的记忆线画在数学科成绩上。我高考总分463分(含恭城瑶族自治县考生汉族加5分),考上了中国林业教育最高学府——北京林学院,即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我的数学科没考及格,印象中是68分。及格是72分,满分120分,用100分满分60分为及格换算,还差4分才及格。但这个分数在那年高考考生中却是相当高的分数,因为我们全县应届高考考生中超过72分的只有三两个人。
1984年高考有一个“最”的标签——史上最难的高考数学试题(理科)。据说,那年全国考生数学科平均分只有26分。可见我那68分真的来之不易。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位恩师——我初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黄大鹏。
我学习天赋不高,学习完全靠自己努力、用功和自觉,辅导班、兴趣班连听都没有听过。1978年9月,我小学毕业后到恭城中学初中89班就读,是当时恭城中学恢复初中教学的第一届。黄老师上数学课十分吸引我。他的课总有一股激情,语言风趣,还经常用一些课外的事情给我们调节气氛、补补知识。教室旁边是学校的一个篮球场,黄老师篮球打得特棒,投篮常常得分。对黄老师的佩服让我对数学课有一种不自觉的入迷。记得有一次开展全县同年级数学考试,考平面几何内容,我考了满分100分,得了学校发给的奖品,一本软抄本,这更加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学习动力。黄老师还到我家做过一次特殊家访,为的是中考考数学我提前交卷的事。具体家访了什么记不清了。我提前交卷的确是做完题目后觉得有把握考个好成绩(可是事实结果并没有如此)。我想,老师进行家访主要原因是他对学生深怀爱心。黄老师的家访给我、给我一家带来的是一种莫大关心,因为我家实在是没有让别的老师家访的理由。
上高中后,我数学成绩虽然比优秀同学有差距,但我不畏惧,学得入心、有门道,时不时能在某次段考或期考可排班级前茅。靠着数学科的牵动,我逐步提高了对语文的爱好、对物理的“串联”、对化学的“反应”,成绩稳定在班级的中等水平。我学习数学的方法是勤于“琢磨”,拿到一道题,习惯了解题后又思考有没有另外一种解法。遇到一题能找出“第二解”,心里会十分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不得不说,是一次平面几何的“专题”考试让我得到鼓励后有了学习之悟性,是一种对黄老师为师魅力的敬服让我乐于琢磨数学后有了学习之自觉,方有了我在1984这个数学题目“最难”之年取得数学的好成绩。
我敬佩的黄大鹏老师,是我永远的记忆,他对学生的关爱、他倾注教学的激情影响着我成长,虽然,他已逝多年。
1984年高考,是我永恒的起点,虽然对考试的记忆已经远去,已经模糊。
高考,是每个人的一次起点,也将是每个人永恒的一次起点,我们都要珍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娟通讯员李茂香)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武率市工信局、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一行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调研...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