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恭城新闻 > 正文

天生一个“小梧州” 恭城六岭堡古村落

来源:桂林日报 2019-03-05 11:31   https://www.yybnet.net/

茶江变河洲

清石拱桥

清田氏宗祠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六岭堡古村,位于栗木镇南边10公里的山坳间,东临茶江河,南距恭城县城20公里,201省道全沙公路穿村而过,是从恭城到栗木、灌阳去湖南的必经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和生态资源优势,曾是茶江上游极繁华的商埠和圩市。

茶江的上游有两条重要的支流:东边从湖南江永县粗石江流淌过来的龙虎河,与北边流下来的栗木河交汇,至此称为恭城河(茶江)。河水再向南流约一公里,拐个小弯至樟木塘码头,便是近百年来远近知名的“小梧州”———六岭堡。茶江上游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龙虎河的支流马林源河,栗木河的支流大龙源河、观音河、上枧河、勾挂垒河、金竹源溪、白马垒河等流域,土地广袤而肥沃,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可谓天然的绿色宝库;更有民国以后日渐蜚声国内外的栗木锡矿。而主河道长126公里的茶江,经六岭村、嘉会镇流过县城,沿途纳入北洞源河、西岭河和势江等支流,出境后向西,经平乐县沙子镇南折,至平乐县城附近注入桂江,再往下可直抵梧州和广州。在陆路交通不发达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漫长岁月里,处在这条黄金水道上天然的交通枢纽六岭堡,便自然成了繁华热闹的商埠和圩市。

百年的古村屯

六岭堡商埠最兴盛的时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据考查,其地最早的土著为何、林二姓人。后来随着商埠的开发,陆续迁居至此的有陈谢卿赵周黄彭詹刘钟常等一二十姓人。

六岭堡商埠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75岁的何世友老人说:据其家谱记载,何家来六岭村700多年了。何老太公是从六岭村马头寨屯过来六岭堡的,已有五代人。现整个六岭堡约320人,刚解放时255人。汉族占近60%,瑶族占40%多。解放前,马头寨还曾一度叫做西华村。解放后,马头寨、大石洲和六岭堡3个自然村组成了六岭村,土改以后大石洲村划给了良溪。当时剿匪的军用地图上都标有六岭堡和村子北边的二渡桥———栗木河在那里注入茶江。

林家来六岭堡的历史至今也已逾百年。

84岁的林文兴老人展示了林氏族谱:“闽林五峰伯英公衍派直系祖序列,本支迁恭始祖杨五公。”

族谱说,林家世居福建漳州南靖县埔西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第二十五世祖伯英公奉旨擒贼有功,移居南靖县归德里五峰桥头,号称五峰林家。至明朝后期,后人迁至广东罗定县连滩东坝村。清嘉庆年间,因遭遇涝灾,杨五公为谋生计,辞别父兄,偕妻携子溯西江而上数百里,来到平乐府恭城县北乡上路村大碛洲(今大石洲村)落脚,开创家业。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遭遇百年不遇洪灾。田地毁损,房屋倒塌,林家二房的建业公便搬迁到茶江对河的六岭街,耕种并从事屠宰、磨豆腐、开店熬酒等生计,农商并举,家业渐渐昌盛。

查《恭城县志》,上有记录:“光绪三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恭城河水涨至县城湖南会馆……为解放前有记载的最大洪水。”从那场洪水至今,已有142年。从前大碛洲为六岭村所辖,若从嘉庆年间林家迁恭始祖杨五公算起,林氏一族迁至六岭村已有210余年。

“岭脉伸秀水,六峦锁西山。”

关于六岭堡的得名,林老拟有一副对联:“岭脉伸秀水,六峦锁西山。”因其地“三面皆山,有六岭环绕”,故名。

这儿南、西、北三面都是山,村西边有6个岭脊环绕,东边是碧如玉带的茶江河。山岭连绵,却无名字。堡者堡垒,即军事要塞、要隘,清代曾驻扎有堡兵,民国时这里走过赣军、日本鬼子,还驻过国军,阻击日寇。现在山上还有残留有堡垒和战壕。

明清时期这里已是茶江水路上的交通枢纽,方圆百余里的商品集散地。茶江上游的林木及土特产运出都经由这里。民国以后栗木锡矿开矿需用煤,运煤的船从湖南那边转出,在这里上岸,矿山在河边建有煤场囤煤。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政府修了恭城的第一条公路———平恭公路,从平乐县二塘经莲花至县城,但由六岭至矿山一段仍未畅通。直到1964年,栗木锡矿的劳改队把通矿山的公路修通,拉煤便改用车子,没走水路了。到1966年,县里修复全沙公路栗木至定岗坳一段,将原来经秧家、六岭、五福的旧街狭窄路段改道由村外通过,便捷的公路逐渐取代了水上交通。至上世纪70年代,运输林木出平乐也多用汽车拉了。而自从公路畅通后,六岭堡已然失去它水上枢纽的地位,繁华的商埠和圩市日渐冷落,成为历史。

一条花街石路沿河而上,南起糖榨,北至龙家车村,足有三四里长。以前这六岭堡兴盛时,街上有几十上百家铺面,沿河一带有两座三层的盐仓、好多的货仓。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六,六岭街上总是要请外地的班子来唱鬼仔戏(木偶戏)的,就在河边的土地庙唱,木偶是用绳子牵扯着演出的。宽大的码头是明清以来水上交通的重要中转站,平时每天有100多条船停泊。船上的人总在河边住夜,买米买菜买柴火。街市上,小菜、猪肉、豆腐、酒水,柴米油盐、糖果饼子都有卖。除了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搭建棚厂摆摊贩货的,街上还有苏杭铺,专卖丝绸;药材铺,售中草药材;杂货铺,卖日用百货。就连赌场也有两三个!自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兴建了圩厂,逢农历一、四、七日为圩日,平时还开花会,抓摊,唱桂戏。逢圩日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十分的热闹,所以被时人称作“小梧州”呢。

走河边花街石路上去,有一座光绪年间的石拱桥,桥边有古井。以前河边有好大的青石板码头,现在看不到了。河流都改道,变了洲子了!生产队原先的七八亩地,现也变了河滩。改变的原因,因为后来通了公路,没有船走这里运货了,河道没疏通管理,就荒废了。

乡贤人物故事

林老说,林氏家族的发达兴旺可谓为六岭堡兴衰的缩影。

从前林家是熬酒、磨豆腐、卖杂货的。有几家林家人蛮有钱:大盐仓是林得甫家的,他家走广东上来,有十代人了。像六岭街上有钱人家林明山,号文山,也是大地主,田地多,要请长工来种田,还收租子。他做桐油和香菌(香菇)、笋干生意,但自己吃的极其节俭,一个月没吃上三餐猪肉。平时常到这街上来,拄一根棍子,拎个篮子,买几块豆腐和一把青菜,见了烂草鞋就捡起,捡回去烧灰,做肥料。青黄不接时,有人到他家借谷子。他请别人吃晌午,吃红薯时如果先剥皮才吃,他便不借谷子给你。他自己也是连皮子一起吃的。平时吃剩的饭菜留下来,哪怕吃三四餐也要吃了去。他的钱总是从牙齿上刮下来———节省出来的,本地话叫“刮牙齿浆浆”。

林家迁徙至六岭堡后,以耕种为主,秉持农耕家风。曾培育出安粘米和大溶糯谷等优良品种,一时享誉恭城。且因来自农业较发达的闽粤地区,有种植经济作物,加工农副产品和经商的传统,因此辟垦了不少土地,种花生、甘蔗、豆类和红瓜子等经济作物,住宅旁栽上果树、桑树,又养蚕,开油榨,安设水碓,精编草席,更入股糖榨,获取经济利益,自此生活温饱。

但在六岭街上开店经商,磨豆腐、杀猪、熬酒,终是小本经营。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家人决定将生意做大做远。他们或独资,或合资在栗木、嘉会圩,恭城、平乐县城和梧州等地开店铺,经营外销当地土特产。有的甚至入股栗木矿业,每年参与分红。或长年开油榨,加工花生、茶籽,获甚多利润。至40年代末,林氏家族的经济实力随着六岭堡商埠的空前繁荣而达到鼎盛阶段。

“吃得颜子先,赛过六岭堡……”

有一句俗语至今流传在六岭街上:“吃得颜子先,赛过六岭堡。精不过黄西元,赚不过林得甫。田米斋,追屁股。”

颜子先以磨豆腐卖为生,身板个头大,好吃得,整个六岭街上的人没有哪个能吃得过他。且又会吃口味,堪称美食家。他平时爱讲古,无论三国、水浒、隋唐、两宋、元明清,哪个朝代的事都通晓,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讲的头头是道。街上人爱听,时常要他讲。他便提条件:除非吃宵夜时有“三滴水”———油茶,热粥饭加米酒。油茶起码要喝两三碗,再有热粥淘冷饭,还要一两碗酒。到了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大家都没得吃的了,他再卖嘴皮子也没法填饱肚子,才60多岁人就故去了。

黄西元呢,大地主,大财主,六岭街的一边有半里多路的房屋是他的。他家有土地在西岭的螃蟹坝,家中有丫环,还有马伕专门养马。民国年间,有一次涨大水,黄西元家有人在平乐做生意,病重了,一时找不到医生诊治。当时陆路车马不通,只能走水路。水势浩大,没有哪个敢去。有个船家对黄西元说,下平乐我敢去!你只要搞3000斤茶麸来给我压船。船身加重了,在水里不摇晃了,就搭起颜子先的公公去了平乐。到了那里,颜子先公公的医术高明,人给诊好了,黄家就把街上的一座房子送给了他。解放后土改,黄西元的大老婆挨斗时,还从屋里拿出4根金条来。

林得甫更不消说。六岭街历来的盐运发达,获利巨大,他就专门做盐生意。走河边上去,街上那两座三层的大盐仓是林家的。他家经营的“大来”商号,嘉会、恭城和桂林都有分号。六岭街上有句老话:“大来的盐,空的。”就因他囤积居奇,只囤不卖,所以是空的。现在那些大盐仓、货仓,都崩坏了。

至于田米斋呢,他若看见别人做成了一笔生意得了钱,马上就跟风也学着做;人家若没做成呢,他就不做了。所以说,他专门追人家的屁股。

茶江船上人家风俗

其一,流芳千古的樟木塘义渡

老人们说,本村人多住在六岭街上,村里的田地大多在河那边。从前过河靠渡船,近百年来,都由住在河边的船工摆渡。因为旧时六岭堡河边没有桥,只有义渡,老百姓来往过渡不收钱。为保证渡口的通畅,村里就起一个屋给撑船的渡工住在那里。菜园地和田也有的,给渡工自己种菜,田就租给人家,有租谷收,有米吃,就不用村上人再凑钱了。这个淳朴的风俗,是六岭堡的一种水上文化。

渡船屋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起的,屋子旁的石碑上有记录,当时由村上人凑钱起屋,哪个捐钱粮捐田地好多,总记在上面。

定睛细看,河边码头附近的老屋边立有几块石碑,上面镌刻:

“樟木塘义渡序:樟木塘在(龙虎、栗木)两河之下,六岭之前,即四方生来之要津。然而江水泱泱,行人徘徊四顾。前人于是乎造舟济人非市美也。亦以道远途长,风尘奔走,临流浩叹者之不忍恝视也。工食不足舟子时行时止,每有碍于行人。岁癸巳谢荣发、何世模诸君倡首捐资,创修义渡。幸蒙乐助,相与有成,以便行客,诚盛举也。吁义之,为用大矣哉。夫人能济一人者义有尽,能济也;能济一时之人者义固大;能济后世之人者义更大也。诸君此举其存于心者无穷有穷耶?而使近者悦,远者来,遂莫不称道而弗衰也。兹当告竣,嘱余作序。余喜诸君之义。拙跋而刊诸石以成诸君之美焉,是为序。

兹将各善姓芳名列左:……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孟秋月朔日谷旦”

碑文作者盛赞创建义渡“济后世之人”的美德,利在百姓,功在千秋。足可体现六岭堡古村淳朴的民风。

其二,船上人家生活习俗

76岁的卿永德说,老家在湖南永州东安县的狮子铺,清末民初移居湖南永明县龙虎关黄沙湾寨子脚村。来恭城五代人,祖父从龙虎过来这里造船,父亲和他也跟着做这一行。

造船开工时,船家买起鸡、鸭、猪肉三牲,摆十大碗。造的船有四丈二、四丈五或是四丈八长的,最小的也有三丈六。老话说“水浸千年虫”,底板规定用虫树(松木),两边边板叫倒梁,用细叶樟。船的两头得翘起来,也是用樟木板做的。船做到一半,船头封头了吃一餐;船造好了下水又吃一餐,还要放鞭炮祝贺。这时船主就把造船钱给你了。一条大船通常要造一个多月,所有活路全由自己来做。每年春夏洪汛来了,河上经常有船被风浪打烂,也到这里来修整。

船上人家子弟,62岁的黄良成说,黄家人是从广东一路走水路上来的。他十几岁曾到嘉会的大山脚村插队4年多。1976年去,1981年大返城回来。因没文化,也没有单位可回,只好回家捕鱼为生。捕鱼也有旺季和淡季,涨水或天冷了,鱼就少些。

解放初期,恭城河的船只归入了平乐航运公司,而六岭堡的大码头还一直在使用。1958年以后,船都下平乐去了,这里很少走船,水码头就不用了。父亲原在茶江上做航运,以前船只总在桥头这里上下货,下梧州和广州。解放后父亲不愿去平乐,后来停航了,便靠捕鱼过生活。

做航运好辛苦的,走下水容易,转上水时就好难了。上下水行船,船去不得时总要请人拉纤。下水呢要“淹陡”,像拦河坝一样,蓄满了水船才过得陡门。那时跑一趟广州要一个多月。把盐、布和生活日用品拉上来,又把竹木、谷米和黄糖、桐油、茶油等土特产拉下去。船工上下滩拉纤要喊号子,蛮有气势,就像川江上的船家喊号子一样。

船上人家也有点规矩的。记得小时过年到河边戽鱼仔时,娘老不准小娃仔家用剪刀,不准吵事和讲话,吃饱了就去一边玩了。过年节要烧香敬河神,好辟邪,求平安。逢七月半要烧香泼水饭到河水里,乞求行船和捕鱼仔顺利。按老本营的规矩,如若行船遇到有人溺水,有的人救,也有的人不救。不救呢,是怕自己挨拖下水。因为通常你救了人,他连红包利是也不给一个,这对于那救人的人就会不利,唯恐日后水鬼来寻着他。被救的人若给了一个利是呢,就可以辟邪消灾了。他也曾搭救过两个人,从前那利是是随人家给多少的,一般也不过一两角钱,用一张红纸包起,图个吉利罢。

捕鱼那时呢天天有鱼吃,捕得多了可拿到圩市上卖。现在鱼少了,以自己吃的为主,没有卖的了。每月初一十五船民要烧香敬祖。船上人家也可互通婚姻,但要五代之后。婚嫁礼仪与岸上人差不多,不过拜堂时都爱唱船歌。他曾听娘老唱过,咿咿呀呀蛮好听,但自己却没有学唱。

至于船上人家饮食和语言,与岸上人区别不大。但平时喝汤不说汤,说顺水。筷子调羹仍旧说筷子调羹。平日也打油茶。有个木盒子和棰子,木盒子中有瓦槽子。先把生米炒焦,再把焦米、花生和生姜这些佐料和茶叶,放入木盒去磨溶。还有个擂钵,先把茶叶用擂钵擂碎了,再放进盒子里磨。等烧了开水,倒进锅头,就可以了。若想吃香点,便把茶叶炒香些。打油茶不必用茶棰敲打,也不用茶锅。船上没有灶的,茶锅不好用。烧火就找一个箱子,把一只烂鼎锅敲个缺口,放进箱子里,架锅头上去,烧柴火,煮油茶。做饭菜都用扒锅,鼎锅不煮饭,是烧开水用的。

从前的船上人没有屋地,吃住都在船上。如果家里人口多了,船上住不下,就在岸边用木头、板子搭一个棚住。一般一家人一条船。若子孙大了,结婚了,就给孩子另外做一条船。

作者漫步在六岭街上,脚踩着凹凸不平的花街石,旧时临街的商铺已成了民居,但仍保存着原有的宽大门面和木板门结构,且也多为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留着传统古老的生态活性。南北走向的街巷体系,连片集中分布的古建筑群,残存的青砖、木结构三层大盐仓,其门框、窗框上有美丽的雕刻。错落在街上的老货仓,飞翘的马头墙,高耸的灰褐色屋檐和青亮的屋瓦,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气息。

荒凉的古码头边,虽已草木荫翳,但横跨在潺潺的小溪之上,青石砌就的古老的拱桥,桥身上栩栩如生的象、虎、蟾蜍、乌龟等动物浮雕,都展示和诉说着六岭街往昔的峥嵘光景。桥头立有一石碑,上面镌刻楷书大字“六岭石拱桥”和若干小字:“恭城瑶族自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人民政府立”。桥边一口旧时榨凉粉取水的古井,村人至今用于盥洗果蔬和衣物。

新闻推荐

在持续多年高价畅销后,2018年却迎来“寒冬” 桂林砂糖桔产业路在何方?

这几年荔浦砂糖桔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处都是成片的砂糖桔。图为荔浦青山镇去年冬天已盖膜的成片砂糖桔。2月15日,荔浦青山...

恭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天生一个“小梧州” 恭城六岭堡古村落)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