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化身小小传承人很有意义一碗油茶感恩父母小伙伴齐心协力做好油茶很开心亲子打油茶其乐融融
■本报记者 文艳玉 文/图
学习礼仪,参与实践,传承民俗,遵循孝道。1月6日下午,南宁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们化身为恭城油茶小小传承人,在民俗专家的带领下,一起走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技艺传习基地,在瑶家寨恭城油茶接受礼仪的洗礼,传承传统文化。
小记者们亲手体验打油茶的制作过程,第一次感受到了食物制作的不易和艰辛,都称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油茶打好后,小记者们把亲手制作的茶奉给长辈们喝时,那毕恭毕敬、彬彬有礼的姿态,让喝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欣慰不已。最让人敬佩的是,实践活动一结束,小记者们克服了作业多、时间紧的困难,快速地写好报道,第一时间在学图上播报,为大家送上了新鲜美味的新闻大餐。
一起来当小小非遗文化传承人
■小记者梁葳葳衡阳路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恭城油茶就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一种。
在几千年前,中国有一条丝绸之路,销量最多的就是茶和丝绸。1月6日,我们南宁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一起来到了瑶家寨恭城油茶店,体验打油茶,传承历史文化。
在打油茶之前,广西博物馆民俗专家肖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油茶的历史文化:“说到油茶,它有个特别神奇的传说。据说有一天皇帝突然茶饭不思,无论什么山珍海味都难以下咽。大家都特别着急。一名服侍皇帝的人突然想到在自己的家乡有一种东西,喝下后可以胃口大开。于是就按照配方,做出了一杯热气腾腾的油茶。皇帝喝下后果然瞬间有了胃口,大加赞赏,也给这碗汤取名为‘爽神汤’。”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每一双眼睛都专注地盯着老师。
老师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奉茶的礼仪后,就开始指导我们做油茶了。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同学,拿着托盘准备姜、蒜、大葱头、花生和茶叶等材料。打油茶第一步开火热锅,将锅热好后放入适量的茶叶炒制,直到将茶叶的水炒干后再把姜、蒜、大葱、花生全部加进去一起炒。再用“7”字木槌有节奏地敲打,不时用铲子铲一下,不过别忘了用小勺子沿着锅边慢慢淋上少许油。一直捶到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就可以用烧开的热水沿着锅边倒入,再用木槌稍微用力地捣,这样能让茶叶更出味。最后,用小火再煮一会就可以了。然后,我们还要用一个小碗装上各种各样的配料,撒上葱花、盐等调料,淋上热气腾腾的茶汤,一碗油茶就做好了。
油茶做好后,我们开始奉茶。肖老师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记住奉茶的礼仪,左手实,右手虚。还有,第一碗油茶要奉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第二碗油茶则奉搭档,感谢搭档合作之美。而第三碗油茶要奉亲朋,与众人分享同乐之趣。”我们迫不及待地点点头,立刻做好准备,按照次序,依次奉茶。
今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我们要一起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小小非遗文化传承人!
我是油茶小小技艺传承人
■小记者黄俊颖碧翠园学校
大家知道吗,“打油茶”是广西三江、龙胜、恭城等瑶族一种特别的饮茶习俗。“打油茶”就是煮油茶、喝油茶的意思。
2008年恭城油茶制作技艺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作为南宁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我有幸来到瑶寨恭城油茶传习基地学习打油茶。在民俗专家肖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准备好茶锅、油茶隔、茶叶木槌等整套工具,便开始体验打油茶。首先,我们把备好的茶叶放到茶锅里炒干,炒香,再放姜、蒜还有6粒花生,接下来便是挥动小木槌“笃笃笃”使劲地捶,直到把茶叶、姜、蒜、花生捶到碎为止,这可是一个力气活,虽然强度不大但要有耐心。
等茶叶锤打碎了些,就沿锅边放两勺油进锅里,然后继续翻捶,继续炒,这时会听到“滋滋”的声音,还能闻到香味,这下记得关小火继续捶,小火是为了防止油茶焦。大约捶3分钟后,开大火并加水进锅里,直到水沸腾煮出泡沫来。最后,就可以把锅里的茶水倒进碗里,撒入葱花、香菜及备用的米花、油果、酥花生,即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油茶。
最后,我把最好喝的油茶奉给妈妈喝。当妈妈接过我煮的油茶时,特别高兴,我也非常开心。作为“恭城油茶小小技艺传承人”,我会把油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弘扬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璇通讯员刘维维)近日,由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临桂区人民法院、七星区人民法院联合拍摄的微电影《瑶山暖...
恭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