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修仁镇柘村大理屯开展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记者何平江摄
■从百姓身边看桂林“十二五”巨变系列报道
去年11月5日,第二届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桂林召开,先后在恭城、平乐、阳朔、临桂四个县(自治县、区)开了现场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桂林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新农村建设高潮,一个个靓丽而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以来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更是把桂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农村的房子不再是“面子”上简单的“穿衣戴帽”,“内瓤”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改变。“节能环保”、“安全卫生”这些词语不断从村民嘴中蹦出。
桂林的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景碧锋实习生廖雅娴
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农村成了大公园
讲述: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记者走进一个花木葱郁的庭院,只见高大的楼房耸立在院内,这是村民黄锦辉的家。黄锦辉在阳朔县百里新村大竹山小学教书,家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金桔。说到旧房子,他面带苦色“我家原来是瓦房,祖辈留下来的,一家四口挤在七八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每年还要爬到屋顶捡瓦。下大雨后,上屋顶捡瓦真是又麻烦又危险!”
黄老师用“安全、干净、舒服”描述住进新房的感受。2012年他家拿出差不多20万元,在旧平房的基础上再建了两层,全用火砖和混凝土建筑。“现在我家总建筑面积是200多平方米,9个房间,足够用了。”记者在他家看到,屋内墙壁刮了腻子,天花板的边角处也做了雕刻装饰。坐在一旁的黄老师饶有兴致地说:“外面好,别人看;里面好,自己用。”
“今非昔比啊!现在农村住房已经成为农村景观的一部分。”陪同记者采访的在阳朔县新农办工作了6年的陆家忠感叹道,“看,那边家家户户的屋外有石栏杆,像公园一样!”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那一道道石栏杆俨然给村民的新房镶了一条条银边。他介绍说:“新建房屋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民生活更舒适、村庄更美观。更重要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据了解,在很多乡村,房屋建设中的每个细节,如立面改造、建石栏杆等,都是村民在政府动员下自愿建造完成的。他们将自家建房和整个村庄的风貌整治、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为建房而建房。
规划链接: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提升创收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分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者评述:
一直以来,房子就是家的代名词。近日,记者通过走访阳朔、临桂、兴安、雁山等县(区)多个乡镇,到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村里的房屋长高了、变美了,砖混房渐渐取代了土坯房、茅草屋,村民住进与城里人相差无几的现代楼房已不再是奢望。
一条条通村公路成为村民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讲述:
一路驱车飞驰,经过临桂四塘镇来到会仙镇,再从该镇有名的“板鸭村”旧村里穿过,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像长龙一般在土岭上不断延伸,连通了周边好几个炊烟袅袅的村庄。路上,装满了柑橘或者蔬菜的电动三轮车、拖拉机等农用车呼呼开过,将村民的农产品拉到市场去卖。
“通村的公路修好了,我们这一带的村子都被‘激活\’了。”说起通村的文全公路,会仙镇文全村委支书秦六崇很兴奋。他告诉记者,当地一直以种植柑橘、西瓜、蔬菜及养鱼、养鸭等为主,每年向市里输出很多优质农产品。然而,由于原来出村的路只有一条烂泥巴羊肠小道,农产品运出去很困难,外面的老板也不愿进来收购,致富成为村民心头的一个大难题。
交通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村民修路的愿望很迫切。秦六崇说,村委连续几年向当地政府申请修路。终于在镇政府的资助下,2012年6月,通过政府项目投资和村民小部分集资的形式,全长6.5公里的文全公路开工建设,当年10月初完成道路建设。
“路修好后,外面的老板进村了,拉货的货车也来了,村民在地里就可以把农产品卖出去,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为卖东西发愁了。”秦六崇说。村民们也不再满足于当初的小打小闹,思想越来越活,许多人都投资搞起大规模的土地承包,种蔬菜、种柑橘等,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可以说,这条通村公路成为了村民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规划链接: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提高路网密度,实现80%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的目标。
记者评述:
要致富,先修路,曾经是多少群众的呼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将乡村发展起来,产业培育起来,没有平坦贯通的公路是不行的。经过五年的努力,如今,无论是在龙胜的山旮旯里,还是在灌阳、永福、恭城、灵川的大山深处,一条条水泥路都通到了村屯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到沼气托管,农村能源革命实现新跨越
讲述: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建安村委兰家屯,村民蓝玉琼正打开她家的沼气煮饭,随着“啪”的一声,蓝色的火焰从灶头上冒了出来。让人吃惊的是,蓝玉琼家的沼气管道上多了个跟城市煤气管道一样的计量器。还没等记者发问,她便抢着介绍“这个计量器是村里沼气服务网点免费帮我们装的,每户一张IC磁卡,没气了往卡上充钱就可以了。”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国内率先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县域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2014年底全县建有沼气池6.87万座,沼气入户率全国第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种养从个体散户向集中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村养殖户大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沼气原料不足使得恭城农户的沼气池也遭遇了使用率不高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处在中间的沼气一环的“断裂”,恭城老的“三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遭遇发展瓶颈。而在农村,大型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因无法及时处理,污水到处排放,成了困扰当地清洁城乡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为此,恭城能源和农业部门再出新招,在栗木镇兰家屯开展沼气池全托管服务,走出了一条生态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规划链接: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扶持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完善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网点。
记者评述:
随着农业生产的转型,产业的形成,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恭城沼气的托管和系统化管理,公司化运营,是沼气产业发展出现新问题后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恭城农家使用沼气,从直接取用到托管,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可以看出,桂林新农村建设已深入到了方方面面。如今,从恭城开始,农村的沼气从使用到托管已经渗透到各个县区的大小村落。
一盏盏明晃晃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
讲述:
跟前几年不同的是,现在每天吃过晚饭后,兴安县界首镇百里村委兴和新村的村民李建荣特别喜欢在村里散步,四处走走。因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出去不再摸黑。他还发现,自从村里装了路灯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基本再没听说过有谁家被偷了。”李建荣说,这是安了太阳能路灯后一个让人惊喜的结果“村里晚上亮了,村民都在路灯下聊天或打球,晒谷场上还有人跳广场舞,串门的人多了,村民关系越来越融洽,小偷小摸现象很少见了。”李建荣说。
这几年,随着农村道路的硬化,道路照明问题显得很迫切。恰逢兴安县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千屯太阳能公共照明亮化工程”,兴和新村安装了11盏太阳能路灯。
李建荣告诉记者,这些太阳能路灯晚上亮起的是“太阳光”,一次安装、多年受益,节能无污染,而且基本不会“停电”。
最让人感动的是,今年村里一盏灯坏了,打电话给县里相关部门,当天就修好了。每根灯杆上都有厂家电话号码,一有问题,修理人员24小时内解决。
“过去人们去厕所必须带个手电筒,现在有人在路灯下看书,你说差别多大。我们这儿现在夜里跟城里一样,不用再摸黑走路了。”
规划链接: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着力解决农村用电难等突出问题,逐步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评述:
记者从小在农村长大。记得小时候,一到晚上,到处黑乎乎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常常想:什么时候能像城里一样,夜晚也灯火通明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桂林的很多村落,夜里会亮起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明晃晃的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也照亮了村民的日子。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恭城一患癌贫困母亲获“两癌救助专项基金”资助1万元———“这真是雪中送炭!”
□本报记者周文俊通讯员林坤增廖完珍寒风吹面,细雨飘飞。春节前夕,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秧家村天寒雨冷。身患宫颈癌的贫困妇女傅巧平在屋外...
恭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