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静
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区县试行农村沼气“全托管”服务,乡村处处“房前屋后满园果,山里山外绿满坡;畜多沼多果更多,生态循环富山窝”。
“以前没有沼气,村民都到山上扯猪草、砍柴火,石山很快光秃秃。”平安乡黄岭村村民龙长渠回忆道。
黄岭村是恭城最早建设沼气池的村子之一。走进龙长渠家,过去烟火缭绕的灶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干净的沼气灶。“沼气‘全托管\’以后,我家煮饭、点灯、打油茶都用沼气,每年节省好几百元呢。”龙长渠介绍说。
龙长渠所说的沼气“全托管”,是近年恭城为提升沼气利用率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经过30多年发展,恭城建有沼气池6.87万座,入户率高达89.6%,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农户养殖畜禽变少,农村沼气原料逐渐难以为继。2012年以来,恭城推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农村沼气“全托管”模式,公司利用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向农户提供沼气原料,并提供沼气维护服务;农户向公司付费使用沼气;沼液沼渣由公司集中回收再提供给规模果园作肥料。这一模式有效解决沼气原料不足、规模养殖场排污难、规模种植业有机肥缺乏等多项难题,实现多赢。目前,沼气“全托管”已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铺开,覆盖农户1万多户。
这种新模式,使“猪-沼-果”三位一体提升为“规模养殖-沼气托管-规模种植”新三位一体,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难、大型养殖禽畜粪便处理难、家庭沼气原料难三大问题,实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沼气池上连养殖业、下接种植业,串起生态循环产业链,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能源办主任邓民军说。
“全托管”不仅使废弃的沼气池重展生机,更让村屯生态产业实现升级。目前全县形成了月柿、柑橘、沙田柚、桃李为主的水果产业布局,水果种植面积48万多亩,年产量80多万吨,农民人均水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居广西首位。
“立足县情,持之以恒发展生态经济,是恭城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林武民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恭城咬定“生态”不放松,10任书记、8任县长换人换届不换思路,大力推行“沼气+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一举实现农户、养殖场、果园、沼气托管公司、清洁乡村建设“五赢”局面,大养殖-大沼气-大果园推动“恭城模式”提质升级。
当地还充分运用民族自治县的“半个立法权”,通过立法形式先后出台禁伐阔叶林、禁放养山羊、禁止25度坡以上毁林开荒的“森林三禁”法。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81%,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100万亩,被联合国国际能源署赞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新闻推荐
本报恭城讯在近日召开的全区2014-2015年度“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总结表彰暨新选派队员动员大会上,全区20个工作队获得表彰,驻恭城瑶族自治县工作队名列其中。在这支队伍中,还有5名队员被评...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