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的郑庚戍(左二) 资料图片
莲花镇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最大的水果和农产品集散地,享有中国“月柿之乡”的美誉,而该镇蒲源村百余株红豆杉,更是吸引世人的关注。日前,记者搭车经过盘山公路,攀登上海拔约800米的深山,来到此行的目的地——— 蒲源村,同行的还有市扶贫办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王小泉等。
□本报记者王文胜通讯员何军实习生王桃
折磨她13年的肉瘤被摘除
蒲源村距县城42公里,人口1158人,绝大部分为瑶族。在支部书记卢天文的家,喝着自酿的竹筒米酒,吃着农家绿色菜肴,老卢重点谈了村中的特困女户郑庚戍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驻村党组织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瑶家山村所做的实事、好事。
村民郑庚戍43岁,丈夫去世多年,儿子16岁,女儿13岁。她因面部长一巨大肉瘤,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多年的治疗让她家贫如洗,房屋年久失修成危房,为了住房及医疗费用问题,她成了老上访户。随后,老卢带众人徒步数公里山路来到郑庚戍的家。
走进郑庚戍家,环顾周围,约30平方米的低矮破屋内,摆放有两张床,还有些铁锅、饭锅、碗筷等生活用具。当天,郑庚戍及一双儿女都在家,儿女双双辍学多年,因长期缺乏营养,兄妹俩发育不良,身高及体格不如同龄人。令人欣慰的是,折磨了郑庚戍13年的肉瘤今年已被手术摘除,只是因牙床凹陷使得面部变形。
王小泉向记者介绍,今年初,驻村党组织了解村情民意,制定扶贫计划,撰写蒲源村村情调研报告。4月23日,市扶贫办党组书记唐纪文等领导,来到蒲源村走访调查,还专程到郑庚戍家了解情况,并要求驻村党组织针对她的情况进行帮扶。为解决郑庚戍治疗费用问题,自治区派该县挂职工作队队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前强经过多方努力,协调一家企业捐款万余元,作为前期启动资金。
同时,王前强联系自己的后盾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减免相关的费用。随后,县民政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给予补助6000余元,“新农合”报销约7000元。今年6月初,在村委干部的陪护下,郑庚戍来到了南宁,顺利进行了手术,摘除了肉瘤。7月8日,她在专人的陪护下,再次到南宁的广西医科大学复查,情况较好,随后回家休养至今。王小泉还介绍说,郑庚戍因肉瘤挤占牙床,现肉瘤摘除牙床欠缺面部凹陷,还需要治疗,而医疗费用仍是个问题,驻村党组织及村委仍在积极想办法,争取爱心人士的支持。
老上访户不再上访了
在距离郑庚戍家老屋不远处,一座新的砖瓦房已经建好了。王小泉向记者介绍,这是为郑庚戍家三口解决的新房,房屋占地40余平方米。记者观察到,该房有客厅、厨房,还有两间专门为她儿女准备的小卧房。据莲花镇的有关同志介绍,新建房总投入资金约3万元,镇政府通过危房改造有关政策,出资大部分,县民政部门、市扶贫办分别资助部分资金,最终圆了她的新房梦。
王小泉还介绍,驻村党组织考虑,郑的儿子汪海辍学多年,年龄已16岁,超过义务教育阶段,无法复学;但女儿汪萍现年13岁,去年在本村小学六年级毕业,仅辍学一年,镇人大负责同志已与莲花中学协调,校方已确定,今年秋季开学,女儿就可以入校复读了。
汪海向记者表示,自己年轻,决心不依赖好心人了,将要外出打工改变命运,养好母亲,回报大家。汪萍的打算是先读好书,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面对大家的关怀,郑庚戍表示感谢党、感谢政府,自己再不上访了。
蒲源村的将来会更好
据了解,今年5月30日,市扶贫办主任易建民曾来到蒲源村调研,并要求全办18名在编干部与蒲源村18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结成帮扶,通过干部个人的力量帮扶村民。同时,干部们给村小学送去了7500元的用品。校方反映,师生们非常希望建设一处学生活动场所,但苦于缺乏资金3万余元。易建民表示,将从市扶贫办办公经费中予以解决。目前,这笔资金已拨付县扶贫办账户,将可投入学校场地建设。
支书卢天文向记者表示,虽然村里还有许多困难,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屯级道路等级低、部分村屯无安全饮水设施、危房改造资金困难、村级卫生室设施不全等,但是,在驻村党组织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怀下,发生在村里的这些点点滴滴,让淳朴的瑶族村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看到了希望。现在村民们不靠不等,积极投入到生产中,大力发展毛竹、杉木林、月柿种植,大力动员村民发展竹鼠养殖,蒲源村的将来肯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贵广高铁不仅是隧道和高架桥支撑起来的更是一个个建设者和舍小家顾大家的群众支撑起来的……六年时光,一条铁路穿山跨水来
去年7月,工人在其岭隧道2000多米深处作业。 记者汤世亮摄去年7月,在贵广高铁龙胜段,工人在50多米高的高架桥上作业。记者汤世亮...
恭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恭城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