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思通讯员孔令杰)“以前既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一点出路都找不到;现在有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带动,这些难题都解决了。”7月上旬,平南县大洲镇马王村贫困户杨业芳获得该县首批非贫困村发展产业扶持资金后,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今年来,平南县始终坚持遵循这一要求,凸显党建的政治、服务和发展三大功能,通过“五向发力”率先实现“五个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在经费落实上发力,实现非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扶持全覆盖。今年,该县制定《平南县安排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市投入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1800多万元,以每户2000元的标准,为全县198个非贫困村90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启动资金,采取“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产业项目,鼓励相邻村联合抱团整合资金建立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入股参与或就业务工,确保非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贫困户杨业芳利用这笔资金参与村里发展百香果产业,今年底有望增收9000元。
在项目扶持上发力,实现农村施工队承接中小项目全覆盖。去年以来,该县在79个贫困村中大力推广“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农民工程队”模式,支持村集体组建劳务服务公司或建筑施工队,对50万元以下的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等项目,鼓励安排其承接,并由各乡镇政府负责项目质量和安全跟踪管理。去年,寺面镇罗泉村村民合作社承接道路工程,扣除修路所需各项开支,今年2月合作社获得近40万元纯利润,这是该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村集体收入,也是该村民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据统计,目前,通过农民施工队承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为全县79个贫困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800多万元。
在能力提升上发力,实现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全覆盖。该县率先组建脱贫攻坚业务宣讲团,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人数为8至10人,团长由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或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主要由熟悉扶贫业务知识的镇、村干部和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组成,一般以党员为主。每个宣讲团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2至3个宣讲分队,逐村巡回宣讲,确保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全面覆盖79个贫困村和198个面上村,帮助基层干部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能力,推动帮扶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在规范管理上发力,实现村(社区)干部全责制管理升级全覆盖。该县在2010年率先出台村(社区)干部全责制管理的基础上出台《平南县村(社区)干部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从工作日值班、环境卫生、村级档案管理、考评激励、负面清单等12项内容进行完善和升级,促使村(社区)干部全责制管理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同时注重从严管理和从优激励并重,从今年起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工资待遇,其他村干部待遇也进行相应提高,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在激发活力上发力,实现“红色双创基地”双向服务全覆盖。该县率先在农民工创业园内投入资金150多万元,打造“红色双创基地”。该基地由组织、人社、工业园区、工商、科技等多部门联合筹建,按照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定位,紧密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在场所和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和人才零成本进驻、零距离服务、零障碍落地,助力企业创新和人才创业。今年1月,广西硒拉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平南县瑞泰电商孵化器签约进驻“红色双创基地”,享受办公场所和人员服务等优惠政策。该公司总经理梁英伟说:“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把平南的富硒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为平南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据了解,目前已有24家企业进驻“红色双创基地”,吸引35名人才开展创业活动。今年,平南县还将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启动城市党建综合体建设,建成后将与“红色双创基地”一同成为党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平台。
新闻推荐
带着农民干 帮着农民赚——记平南县大坡镇雅水村科技特派员陆驰
本报记者张思通讯员黄柱人7月的平南县大坡镇雅水村百香果基地,梯田式的山坡上棚架鳞次栉比,架上密网如织,藤蔓...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