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瑶)4月5日上午,虽然是冷风冷雨遇清明,但来自全国的300多名汤和后裔和汤家军后人,齐聚蚌埠市龙子湖畔汤和墓古迹园,共同祭祀抗倭英雄汤和。
当天上午,汤和墓享堂前,三百多名汤和后裔和汤家军后人分队而列。他们中,近的来自凤阳、怀远、五河,远的来自贵州遵义、福建泉州、广西平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步小儿。虽相隔千里,但大家心意相通,都是为了祭祀祖先而来,为了继承优良传统,弘扬良好家风。
明朝开国名将汤和,曾奉命先后三次赴东南沿海抗倭,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病逝于凤阳后葬于曹山,追封东瓯王。“……为国有汤公,抗倭出重臣,明有信国公,威面镇八方;开基创伟业,独善其一生,人丁沸兴旺,激励高贤生;流芳东瓯王,沿海续圣威,后代秉美德,子孙万代宁;戎马一身志,铁臂拯乾坤,奇才胜春笋,与世再无争……”祭祀仪式上,汤和二十一世孙汤锦良宣读的祭文中,不仅有对先祖丰功伟业的追思,也有对后世子孙的教诲。
自2006年开始,蚌埠市有关单位开始每年主办祭祀汤和的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汤和后裔、汤家军后裔以及汤和文化的研究者汇聚一堂。
现场有一百多名统一戴着白色帽子的人群十分显眼,他们都是从浙江温州赶来的汤家军后人,其中的代表王定标说:“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追慕先贤,感念先人,铭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表达我们温州宁村3800多位村民向抗倭民族英雄东瓯王汤和公的敬仰之情。”“作为明朝开国元勋、抗倭英雄,汤和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为民族统一、独立做出了贡献。清明祭祖,首先是表达感恩孝心,追忆祖辈和先人,也是在告诫子孙永远不要忘记祖先的根,才能成就今日的我们。”安徽·蚌埠汤和文化研究会会长汤民维说,之所以举办祭祀汤和的活动,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汤和的丰功伟绩,继承他勇于抗击外敌、乐于奉献的精神。如今,汤和研究会也已成为传扬家风道德、整合宗亲资源的平台,网络直播的祭祀仪式更是令外地的宗亲也得以感受现场的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美辰)3月8日,在平南县东华镇兴华村,两台钩机正在佛子至东平段道路上进行清表作业。这条道路虽然平坦,但因车道宽度过窄,所以扩宽道路一直是当地群众的心愿。这源于该镇人大主席团...
平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