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平南新闻 > 正文

“三利”小刀东山再起

来源:贵港日报 2013-12-22 05:09   https://www.yybnet.net/

在新厂区车间一角,郑敏延向记者展示“广西老字号”牌匾。“三利”刀具产品。本报记者  张日芳

11月23日,自治区商务厅在首府为全区首批27家“广西老字号”授牌,平南“三利”小刀榜上有名,贵港独此一家获得该项殊荣。“三利”小刀生产基地——平南县荥阳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敏延捧起老字号牌匾时,百感交集,眼眶湿润。这个曾享誉海内外的广西五金“宝贝”沉寂多年后,迸发出民族品牌凝重的力量,东山再起,浴火重生……

锻造工艺源于清朝  特殊时期“死”里逃生

平南“三利”小刀锻造工艺至今已有265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13年(公元1748年),春秋时期所制、失传2500多年的龙泉宝剑在民间剑匠郑义生手中复制成功,其核心技艺一改前人将熟铁低温冶炼的方法,而是采用生铁熔化注入熟铁,古人称之为“灌钢法”。郑义生所制宝剑镶钢更均匀,剑刃更锋利,堪称清朝一绝。

清光绪年间,桂平马皮乡灌水村人黄大泡携家小迁往平南县谋生,最初靠摆摊锡焊修理糊口,后到上渡镇雅埠村居住,以灌钢法打刀为生。

因家境贫寒,黄大泡的大儿子黄三利自小在家帮忙。父亲去世后,他跟随父亲的得意门徒郑香山继续学习打刀技艺。黄三利虽性情孤僻,却聪明过人。有一次,一名乡绅让他修理一支白朗宁手枪,他虽从未摆弄过这玩意,但细心研究一番之后,竟然把它修好了。在打刀方面,黄三利练得一手独特的淬火技术,所制刀具刚柔相济,锋利耐用。加上他懂得薄利多销之道,所打刀具供不应求,县府官人、附近乡绅、平南天主教堂的美国传教士都慕名向他订货。

因黄三利作坊当时日产小刀仅十来把,故有些订单拖延月余方能交货。为稳住顾客,他在平南镇乌江街尾挂出“黄三利”招牌开铺,雇请妻舅蒙七和两名小青年为工人,扩大业务,每日生产小刀三四十把,同样供不应求。“三利”牌子自此在民间口口相传,名声大振,有的产品甚至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黄三利继续创造“三利”刀业辉煌的梦想。一个深冬的夜晚,他泪别心爱的刀铺,携家小到官成定花村,后随惟一的女儿在该村生活,直到抗战结束前病故。

当年“三利”小刀兴起之时,黄三利弟子郑森松(雅埠村郑屋屯人)深得师傅真传。师傅离开刀铺后,郑森松回到雅埠村。一有避开日本兵的机会,他就重操刀业,与其他刀友一起打刀。

二十世纪中叶,雅埠村因打刀作坊出名而被卷入“割资本主义尾巴”漩涡。为保住来之不易的“三利”工艺,郑森松把制刀工具藏进柴房,被清查队识破,后埋进灶灰,又被搜走。还好他心眼多,有一两处的工具安然无恙,他便白天睡觉晚上开工,几个儿子也跟着锤锤打打,剪料打孔,蘸油安装。清查队再来时,他干脆把这些家什放进粪坑水里,果然没被搜出,这一招让他一家有了虽是断断续续但相对安宁的打刀时日。小刀坊里通常因“抢时”而风生火起,火星四射。尽管穷得只能喝粥,但凭着一股热劲,“三利”锻造工艺就这样在师徒、父子的言传身教中“死”里逃生,得以幸传。

“三利”品牌由盛转衰  老刀匠激发新梦想

郑森松六个儿子都学过他的手艺,但最终以刀为业的只有老大郑文华和小儿子郑敏延。解放后,小有名气的郑文华和同村的郑聚夫等人组织上渡镇56位民间刀匠成立平南县小刀生产合作社。在平南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合作社成立次年,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县级二轻集体企业——平南县小刀厂、平南县民族刀具厂建成,拥有生产专用设备200套,干部、职工316人,主产在国内外享誉较高的“三利”产品。郑文华、郑敏延均入厂。公认的核心技术骨干郑文华还担任副厂长,主管技术。平南县小刀厂大打民族品牌,风光一时。1976年,“三利”商标正式注册,增加品种,次年销售额达63万元,居全区民间手工业前列。1982年,在全国小刀质量评比会上,“三利”小刀锋利程度名列第一。同年,平南县小刀厂产销小刀、菜刀、割脂刀、园林大剪共30万套,成为广西民族刀具行业中的“老大”。

历经几轮发展高潮之后,“三利”小刀受到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市场备受包括冒牌货在内的产品的挤压,销售渠道逐渐缩水,企业经营逐年惨淡,平南县小刀厂员工分批下岗。下岗工人大多回家单干,虽然不能用“三利”的牌子,但小打小闹既不荒废技艺,又多少有些收入。1986年之后的两三年间,上渡、平南两镇新增刀坊超过百家,所制刀具多称“平南小刀”。

1990年,郑敏延回到上渡,与他人合伙开办雅埠刀具厂,产品仅销往区内供销社或百货公司,生意起起伏伏。1996年,他与大侄分别独资成立荥阳、中燕刀具厂。他们在销售上下足功夫,所产刀具广销浙江、湖南、成都等地及迪拜等中东地区。对郑敏延而言,他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起因于“三利”品牌的衰落。1998年初,平南县小刀厂全面停产,“三利”商标停用,而不知情的老客户却继续订货。当年4月,重庆某公司订货700箱;2000年7月,珠海市运通实业有限公司来函洽谈加工“三利”菜刀12万把,并表示马上可付加工费91.2万元;同年,3名粤商因获知每把“三利”仿真菜刀在香港可售72港元而来到平南,欲批量进货……最终,这些客户均无功而返。

“三利”老客户的订单屡次落空,使郑敏延深感心痛。自从12岁那年走进父亲的刀坊拉起风箱,他就与这个历史悠久、平南人民引以为荣的品牌紧紧相连。而父亲和大哥的一生,也全是“三利”的痕迹,“三利”的命运深深地刺痛了他!

追梦人45年磨一刀老字号重耀西江岸

虽然大势已去,但无论兴衰,“三利”小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会消失。2008年,“三利”小刀锻造工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这一消息,郑敏延倍感温暖。

2009年,全国小商品龙头企业——广州金达(香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经市场调研,发现平南荥阳、中燕刀具厂的产品市场占有量较大,便找上门来。按照协议,近几年来,荥阳、中燕刀具厂每年均向该公司提供菜刀、水果刀、小刀等10套产品共200万把以上。后来,中燕的业务全部并入了荥阳。与广州金达持续的合作,加速了郑敏延实现梦想的步伐。

“三利”品牌沉寂了十几年,真的可以丢弃吗?其实,2007年以来,平南县二轻联社领导一直在物色有志向、有实力重振“三利”雄风的私营制刀企业,郑敏延曾被约访3次。因主、客观条件均未成熟,他没有点头。2010年,“三利”商标重新送检。按有关规定,平南县二轻联社需在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料,重检“三利”商标,否则注销。可是,就算办好重检手续,空有一个商标,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又有什么意义?这一次,为保民族品牌,二轻联社经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平南本地企业中荥阳刀具厂最有实力。接到相关领导的电话时,郑敏延明白,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次机缘。他不再犹豫。多少年来,他所有的努力,正是为了“三利”的重生!责任与追求、时机与实力的吻合,成就了他的梦想。

“45年前,我开始打刀。45年来,我只想磨一把刀,那就是‘三利\’这把锋利的小刀。”2010年7月,郑敏延吐露了他的“三利”情结。他主动出资重检“三利”商标,并在上级的支持下,获得该商标的使用权。当年,荥阳刀具厂投资2000万元在平南县临江工业园兴建占地20亩的新厂区,多方面享受到了平南县政府的优惠政策。迁入新址后,企业又获得自治区扶持生产资金50万元。该厂现更名为平南县荥阳厨具有限公司,拥有各种大小冲床50多台(套)、自动水磨设备3台、垫处理设备2台、抛光投备50多台、员工90多人,专业生产“三利”刀具。根据新时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该公司将手工和机械操作五五分配,并在刀具的型号、颜色、花样、亮度上全面创新,提高工艺美术含量,力求产品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同在,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2012年,该公司实现工业产值600万元,上缴利税30多万元。现每月制刀约12万把,畅销全国,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三利”品牌为西江经济增添了活力。

“三利”小刀拿下首批“广西老字号”殊荣后,郑敏延接到的订货电话明显增多。记者日前在采访他时,他刚回复了南宁和香港的客户,又有电话打进来,既有订货的,也有咨询的。看着台前的记录,他有点自豪:“按这个形势,我们新建公司时规划用工规模为250人左右,真是有先见之明。要是没人干活,我可承担不起违约责任!”

新闻推荐

平南县发放慰问金温暖优抚对象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利”小刀东山再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