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大岭乡中心小学陆向清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学得好、记得牢。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枯燥乏味,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就我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让学生信服你、崇拜你,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教学质量也会得以提高。而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健全又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教学中所生成的必然是师生教学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融,情感的交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魅力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信赖感。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备一桶水。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多方面的技能,很多时候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名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许多专家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气的运用,整堂课都是幽默风趣,文采飞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中迅速掌握知识。而语文教材中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采,还是情感内涵都是一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有趣,并乐于接受。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化
1.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有人把它形容为开山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钥匙一样开启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角色欲望”,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师生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同时也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语设计,主要形成三种形式:(一)设置悬念,集中思维;(二)乐学善思;(三)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当然,导语设计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也是千姿百态,并非以上三种所能概括,但只要注意到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便能全方位地启动学生的心智,在语文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2.课中教学求新求异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异,抓住学生求新的心理,不断在学习面前展现灿烂的知识新天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导,而在相机诱导。”这就是说,教师教书要有灵活性,要有教育的机智,不要过于死板。教学的方法多一些、活一些,讲授、读书、讨论、表演、竞赛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争取人人参与,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好的境界,就好像迈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这种学习境界能使学生产生无穷乐趣。形式新颖,克服俗套,趣味性浓,学生就会感到精神愉快,情绪活跃,就会对所学的内容愉快承接,主动消化,积极吸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3.课后复习巩固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上课结束后,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复习在学习中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是将知识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善于设计作业,优化作业形式,设计一些有“层次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新水平。
总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方法多样,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只要我们想办法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景与氛围,使课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定会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学习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姜佳坤)记者6月25日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目前正值防汛关键期,为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贵港市对全市地...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