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宁柏通讯员甘天阳覃世翻)2018年以来,市纪委监委机关严格按照脱贫攻坚的部署,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所挂点的覃塘区樟木镇罗柴村各项指标均达脱贫标准并稳步提升,贫困发生率降至1.67%,产业覆盖率达94.92%以上,贫困户100%住房安全有保障。
该部门注重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专门指派部门班子领导到村研究如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在党支部领导下,挂点村积极探索了“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成立村民合作社,租用农户(贫困户)闲置土地150亩,建立了罗柴村特色产业园。在产业园的带动下,全村贫困户积极参与,部分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或进园务工增加收入,产业园共租用8户贫困户土地25亩,使每户年均增收2187元。桑蚕是罗柴村的传统特色产业,市纪委监委机关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资金,对贫困户种植桑树每亩补贴化肥480元。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村贫困户种植约60亩,为年度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多举并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他们指导村里将贫困村脱贫奖励资金60万元分别投入到汉世伟养猪企业和罗柴村淀粉厂这两大企业,每年收入5.4万元;出租旧村委每年租金收入1.8万元;争取部门资金入股产业园,占股20%,从2019年起预计年收入3万元以上。
作为后盾部门,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扶贫项目资金,加强挂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年来,共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建设屯级道路1.9公理,建设水利及灌溉工程1000米,加固池塘堤坝两处共2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8盏,建立廉政文化宣传走廊1个。
市纪委监委机关对派驻干部及挂点村两委班子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及时传达学习关于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使村干部和驻村同志时刻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筑牢防腐思想防线。同时,要求派出的驻村干部坚持做到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以扎实作风确保脱贫攻坚实效。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农融代表专访广西云访谈间本报记者莫艳萍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在广西工业的版图上,贵港已成为不可忽...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