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蒙思婷
5月23日一大早,黄丽芬像往常一样扛着几大包新鲜桑叶从地里钻出来,赶回老房子喂蚕。小蚕金贵,她得小心伺候,每天按时喂餐、消毒。
因患有小儿麻痹症,黄丽芬的腿脚不便利,走起来一跛一跛的,做什么都比正常人迟缓些。一扛起装满桑叶的蛇皮袋,一米四几的小身板就被压弯。
这样的工作,黄丽芬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3年。靠着一批批亲手养成的小蚕,她将三个孩子养育成人,让家里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
今年48岁的黄丽芬是覃塘区黄练镇覃姚屯人。多年前,她家里只种有几亩薄地。除去卖粮食,家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清苦。
促使这个家改变的契机,是两个女儿时常从学校拿回的一张张奖状,“要想办法找钱给他们读书,他们成绩那么好,将来一定能上大学的!”孩子们出色的成绩让她暗暗下了决心,家里不能再这样下去,得努力改变生活。
黄丽芬和丈夫都是普通农民,没知识,没技术。加上她身有残疾,家里有三个小孩要照顾,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她想到了家乡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周期短、来钱快,便打算试着走这条路。
想得美好,可做起来不容易。夫妇俩起早贪黑,一头扎进了蚕房里。但因为没技术,育的小蚕成功率低,有时连蚕种钱也赔了进去。
就在黄丽芬艰难摸索时,她打听到贵港市的桑蚕专家谢寿泳在黄练镇成立了科宝小蚕共育基地,为蚕农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从苗种选择到蚕病防治,蚕农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互相交流。黄丽芬不仅从基地里订购小蚕,还在基地里认真学习技术,饲养共育小蚕缩短了养殖周期,减少人工和空间,一年还可多养两三批,养蚕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2016年,黄丽芬家获得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在楼顶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并网发电后,一年能带来4000多元的纯收入,家里还有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金等。
去年,黄丽芬重新开垦村里的一些撂荒土地,种植桑叶8亩,扩大了养蚕规模,变成了村里的养蚕大户。“每年能养十二三批,每批养1至2张小蚕,每批收入有3000至4000元,一年大概有50000元。”因为养蚕养得好,还经常有人到黄丽芬家里向这位女能人“取经”。
“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日子很好,不愁吃穿,能跟得上别人了。”2017年年底,黄丽芬户成功脱贫。但夫妻俩打算继续努力工作,增收致富,能奋斗一年是一年。
今年1月,夫妻俩投入18万元开始装修家里那栋建于1996年的旧房。为了方便黄丽芬的居家生活,覃塘区残联免费对她的卫生间进行无障碍改造。
一周前,房子装修完毕,旧房换新颜。浅绿的两层半小楼格外清新淡雅,现代化家居风格也让夫妻俩的生活变得十分舒适便利。
“我工作、走路都不方便,比不得手脚方便的人,相比别人做工做得快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走不快可以慢慢来,做久一点、花的时间长一点就能和别人一样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黄丽芬不等不靠,苦尽甘来。
前几天,儿女们又打电话和父母唠家常,嘱咐她不要辛苦干活,多注意身体。黄丽芬笑着答应,心里欣慰不已。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到了南宁工作,二女儿如今在西安念研究生,小儿子也已外出打工赚钱,将孩子们养育成才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过去日子艰难,如今充满盼头。
新闻推荐
贵港 覃塘区107名党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双休日,为辖区内因重度残疾辍学或未上学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送教上门” 37名残疾孩子有了免费家庭教师
卢玲(中)正在教潘原(右)识读生字。南国早报记者周如雨文/图因重度残疾辍学或未上学的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如何让他们也能享...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