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荣
他曾因家庭贫困,从小学到大学经历过4次辍学;他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扶贫济困,多年来捐赠资金累计近1000万元。他就是港北区中里乡人、东方尚贤文化公司总经理韦军民。
40年前,韦军民出生在中里乡大山深处一贫困农户。家境的贫困,让他的求学之路多有崎岖。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韦军民曾先后 4 次辍学,但这并未能浇灭他对知识的渴望。每次,他都靠打工凑足学费重返校园,一直考到了中央民族大学。 大学毕业后, 他当过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的编导,“下海”创办了一家承接工程的小企业。他带领工程队做过酒店装修工程。在工程队没有业务时,喜爱绘画的韦军民就组织员工画画开辟新市场。一次偶然的机会,韦军民发现了一个大商机——当时,市场上出售的宫灯、油纸伞多属低端产品,高端市场不仅需求大,且尚处于待开发阶段。于是, 2008 年他在江苏苏州创办了一家公司,建起了厂房,专门生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宫灯和油纸伞。经过多年发展,他的公司已成为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毛竹种植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公司,年生产艺术宫灯 300万盏、油纸伞 200 万把,在全国及海外市场拥有众多经销商。值得自豪的是,他们的油纸伞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国际奢侈品牌古驰曾在2017 年秋冬米兰时装周 T台秀上使用了他们的油纸伞。
2014年,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他选择将企业迁回家乡——港北区中里乡,在当地建设毛竹产业园,成立毛竹种植合作社,扶持群众发展毛竹种植,通过竹子精加工成宫灯、油纸伞,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说起为什么将工厂从富庶的苏州迁回贵港,韦军民告诉记者,当他得知中里乡有1000多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一些家庭长期因病致贫、孩子因贫而辍学时,便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希望我自己成功后,能够帮助家乡人民脱贫致富。”
韦军民说,贵港地处西江流域,具有悠久的竹子种植和开发利用历史。特别是中里乡,周围山上生长的大量毛竹,以前多被村民砍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几乎没人将这些竹子和 脱贫致富联系起来,而毛竹正是生产油纸伞和宫灯的原材料。 3年来,韦军民投资3000万元建设产品仓库、产品加工厂房、配套质检综合楼及安装生产线20条,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投产后年产艺术宫灯300万盏、油纸伞200万把。
中里乡六台村贫困户李宣环家里5口人,以前她在家带小孩,一家生计靠丈夫每月打零工的2000多元维持。2016年8月底她到东方尚贤公司上班后,每天上班8小时,周末双休,下班后还可照顾小孩、做家务、干农活,每月收入1500至2000元,这笔收入让她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2016年以来,韦军民的公司精准结对帮扶80多户贫困户,捐资慰问10多万元;转移就业50人;通过小额信贷投资分红70户24万元;多次邀请北京、江苏的专家前来为贫困户授课,让贫困户掌握种植技术。
韦军民说,公司的发展原则是:在农村建厂、招收农民工人,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就业、金融扶持、教育培训、科学种植+示范引领等,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路子。“下一步,将创新‘1+X’培训模式,由1名熟练工培训多名工人,并由公司对毛竹产品进行回收和加工,争取让中里乡23个村的8万多群众均可在家制作艺术宫灯。”
新闻推荐
迎宾大道与兴贵路施工节点工人正在焊接地下箱梁钢筋。(记者欧钰宇摄)本报记者欧钰宇近日,网友“高山流水”在市...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