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覃光英
今年,贵港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一系列以“扶贫济困——爱心捐助·情暖贫困户”为主题的捐助活动。截至目前,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收到爱心善款约260万元。其中,在民营企业专场捐赠会上,贵港泉州商会认捐3万元。这只是该商会扶贫济困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来到贵港泉州商会会议室,只见墙上悬挂着七八块因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参与扶贫活动而被相关部门授予的慈善牌匾。“这些牌匾是我们商会历年来做过一些公益活动后获得的。”商会会长王锦昌笑着介绍道,贵港泉州商会成立于2011年,会员有200多个企业法人代表。6年来,会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于扶贫济困的资金超过400万元,1000多人受益。
“人在做,天在看。只要用心做了,总会有回报的。”这是在采访中王锦昌常提的一句话。商会成立后,王锦昌每年都组织会员开展扶贫活动,通过相关部门提供的帮扶名单,再结合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有劳动力的就送猪苗鸡苗给予产业扶持,缺乏劳动能力的就送上生活日用品和慰问金。“每年重阳节、春节,我们都会组织会员慰问家庭困难老人,除了送上油、盐、米等物资,还会给每个老人封500~1000元的红包。” 王锦昌说,此外,贵港泉州商会每学期都响应教育部门的倡议,积极捐款,结对帮扶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每学期资助1000元以上,资助学生超150人。
“小刘在考上大学后,每次获得什么奖项,都会拍照片发给我报喜呢。”谈起自己资助的贫困学生小刘,王锦昌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小刘发过来的各种证书奖状。据了解,家住港北区奇石乡的小刘是个孤儿,一直随亲戚生活。亲戚的家境也是一般,在接纳小刘后,家庭开支方面就显得更捉襟见肘了。2010年,王锦昌从朋友那获悉小刘的情况后,决定资助其读书,帮助小刘解决了学费以及部分生活费。小刘考上桂林理工大学后,王锦昌除了继续资助她读大学,还送给她一台电脑表示鼓励。今年7月份小刘毕业,“看见她毕业了我也就安心了,希望她接下来能融入社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王锦昌自豪地说道。
在这样一个集体里,企业家们的爱心意识、慈善意识也越来越强,商会会员卓自然说,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这样才无愧于心。
新闻推荐
贵港讯“110千伏南旺线清除导线异物15分钟就完成了,全靠‘新武器\’……”9月15日,贵港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工作人员对“新武器”点赞不已。而“新武器”就是该局新进的一台用于清除导线异物...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