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港讯(记者/周映)11月12日,大藤峡工程鱼类增殖放流首次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和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同时举行,101万尾鱼苗“投身”珠江流域,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放流的乌原鲤鱼苗是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首次成功自主人工繁育的珍稀鱼类鱼苗,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尾鲴和银鲴是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自主人工繁育的珠江流域特色鱼苗。
水生生物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大藤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出生态大藤峡的建设目标,谋划行稳致远的生态布局。目前,国内独有的“一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人造生境”的大藤峡工程水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大藤峡公司高级工程师廉浩告诉记者,双增殖站指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和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立足不同的江段,功能定位不同。前者位于桂平市,设计最大年放流规模358万尾,目标放流鱼类为四大家鱼及斑鳠、卷口鱼、光倒刺鲃、长臀鮠等12种珠江流域特有和经济鱼类,其中斑鳠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者设计最大年放流规模34万尾,目标放流鱼类为乌原鲤、单纹似鳡、唇鲮、伍氏盘口鲮等8种珍稀鱼类,其中乌原鲤和单纹似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去年初,大藤峡公司联合国内两家知名水生态科研所启动“双增殖站”试运行。近两年来,科研团队在黔江干流和红水河来宾珍稀鱼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大范围鱼类资源调查,开展保护鱼类种质保存与繁育技术研究和培育亲鱼研究,重点攻关乌原鲤、唇鲮、暗色唇鲮、长臀鮠4种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截至目前,已成功突破并熟化乌原鲤、多线盘鮈、银鲴等6种鱼苗的人工繁育技术,累计放流乌原鲤、银鲴、黄尾鲴、赤眼鳟、三角鲂、青、草、鲢、鳙9种鱼苗,共541万尾。
新闻推荐
本报桂平讯桂平市坚持民生优先,全力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该市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46万元、抗疫特别...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