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日芳
覃自力去世后,记者在他的家乡港北区奇石乡山乐村走访,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国字号”双一流大学高材生,为什么终生一身“泥”味,土得如此踏实。这也是记者一直寻思的问题。
4月2日下午,记者与其亲属长谈,其三岁多的儿子在一旁玩耍。记者问其妻原敏:“孩子叫什么名?”“叫覃和初,阿力起的名,‘和’字是排辈,阿力很传统,肯定按辈分,‘初’字是初心,不忘乡土,不忘初心,他经常讲。”
记者终于明白,覃自力从没忘记过去,知道根在哪里,他要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基层平台上为群众服务。
出身贫苦农家的覃自力,上有两个兄长、四个姐姐,在7个孩子中排最小。自幼聪明的他从贵港市响当当的贵港高中考取中央民族大学,在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中,踏上了首都求学的征程。
当时,覃自力的双亲已60多岁。大一下学期的一天,覃自力发现口袋仅剩几块钱饭票,写信如实告诉父亲快没有伙食费了。父亲接信后连口米汤都咽不下。在大哥追问下,父亲掏出信件说:“你成了家,有三个小孩,也有难处。”大哥沉思一下站起来说:“我是大哥,我去借,就算是求人也要求到100块先寄去,不管家里多难,也一定要让阿力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覃自力先在广西商报当记者,后因备考公务员而回贵港,备考期间为挣生活费在港北区鸿发市场帮老板们运猪花。大姐覃珍禧说:“阿力大学放假回来就穿上旧衣服下田插秧、喂牛放鸭,什么都做。他运猪花,被很多人嘲笑,但他很淡定,认为这不丢人,另一方面,他有他的理想。”
覃自力的大侄女覃远江说,因父母和二叔在她很小时候都到广东务工,姑姑们又出嫁了,她就常跟爷爷奶奶及阿力叔一起下地干活。阿力叔总是想办法先让爷爷奶奶吃饭,自己喝玉米汤。雨天时要出工,他就挑相对好一点的雨布给她披上,自己被淋也不说。那时村里经常停电,但他备有煤油灯,常常挑灯夜读。“阿力叔是我们祥山屯第一个大学生。他大学毕业那年,我去柳州卫校上学,他送我去报名,到校后帮我铺好床铺,叮嘱我安心上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告诉他,他可以帮助我。我以他为榜样。”
2004年4月以来,覃自力在桂平市多个乡镇工作。他的母亲于2012年去世,之前多年卧病在床。虽有姐姐们服侍,但只要他有时间回去,都为母亲擦洗身子。通常,母亲只是拉着他的手,什么也不说。
原敏说,儿子于2017年2月出生,覃自力给孩子起了“和初”这个名字,他说不能忘记过去,不忘成长中最初的向往和承诺。他在乡镇时常和群众在一起,很自然,很快乐。“去年5月,我带孩子到厚禄看他。有一天中午他叫我准备几个好菜,说有朋友来。准备开饭时,他和那天来找他办事的扶贫对象一起进屋,像兄弟一样。吃了两口,他又跑到楼下,把从农村出来跟儿子住的一个老人叫上来,欢声笑语。他处处引导孩子尊敬老人,一有机会相处就教孩子认字。他是全村人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孩子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他的骄傲。”原敏擦干眼泪,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同发力 桂平市洛连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朱日强抗疫战贫记
本报记者梁春梅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市扶贫和水库移民管理局派驻桂平市南木镇洛连村第一书记朱日强带领...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