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超
黄日葵,第一个广西籍中国共产党员,曾被史学专家赞誉为“广西共产主义启明星”。
7月盛夏,记者来到桂平西山,只见苍松翠柏间,矗立着高大的黄日葵雕像。烈士发型时髦,打着领结,穿着西装,左手握着一本书,俊朗的脸庞上,双眸透过眼镜直视远方。
这样的形象,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时尚的。
桂平市史志办原主任梁雄说:“黄日葵出身教师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他对时代的感知比许多人都敏锐。”
黄日葵出生于广西桂平县城厢镇五甲街一户书香世家,自小聪颖勤奋,1916年10月于县立中学毕业后自费赴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比苦难的祖国,黄日葵深深感到:中国要走出困境,就得对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
“彻底改造国家”,就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从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到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再到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那时,但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无不为国家的苦难而感到不安,无不想尽办法为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努力。
这种潮流,就是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
1918年,因反对中日签订二十一条,黄日葵愤而罢课回国;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就读,直接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教育和影响。出于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他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这种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也是黄日葵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他很快变成共产主义斗士,为推动社会变革而努力奋斗。
以下是黄日葵一生革命走过的历程:
1919年,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3月,他与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参加国共合作,负责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青年工作;
1925年,参加北京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三次大规模群众爱国斗争;
1926年1月,参与领导广东及全国青年运动。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
1929年,在日本东京发起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活动,不幸被捕。因在狱中备受折磨,返国后于次年病逝于上海,年仅32岁。
从这些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进行的每一次努力和斗争,要么与组织壮大相切合,要么与社会热点相呼应,要么与重大事变相关联,总是与人们眼中最紧要、最关切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顺应时代潮流?从不偏移历史走向,从不回避社会矛盾,从不脱离群众期盼,就是顺应时代潮流。
顺应时代潮流虽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往往存在针锋相对的斗争,面临你生我死的矛盾。从不怕流血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创造一个新的中国是“一个在母腹中躁动的胎儿”,硬是在不屈的斗争中,自觉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使命,不但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而且建设了一个新中国。
有一处细节,尤其令人感动:黄日葵从日本出狱回国后,仍然怀着美好的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上海抱病翻译了《俄国文学史》一书,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自己最后一分心血。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让我们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再次将“我们的工作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新闻推荐
本报桂平讯(记者/罗琦通讯员/关妮纳)“您看这菜还能保住吗?”近日,在桂平市南木镇金龙村一蔬菜基地里,村民指着大棚里被洪水浸泡了一天一夜的芥菜,焦虑地向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陈振东咨询。“根系...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