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9月2日,面对我们这些来访者,今年已经95岁的黎廷文依然能清晰地慢慢哼出这首一直记在心中的《黄埔军校校歌》。黎廷文说,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黄埔军校精神及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一直激励和鞭策着他奋勇前进。
牢记校训
黎廷文生于1921年,家在梧州市长洲区正阳村,“如果没有日本鬼子的入侵,也许教师会是我的终身职业。”
1939年,黎廷文中学毕业后,在家乡的琪山小学(今正阳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此时,抗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国民政府号召广大青年从军。深受孙中山爱国事迹影响的黎廷文热血沸腾,当即萌发了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念头。
孙中山先生一直倡导通过三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强盛国家。黎廷文说,他也一直以三民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引领,因此号召一发出,他便毫不犹疑地前去报名参军,竭力为国家作出贡献。
1939年底,黎廷文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设在桂林市李家庄(今奇峰镇)的黄埔军校第六分校,成为第18期学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作为一名军校里面的入伍生,黎廷文被编入第一中队。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莫入斯门”,进入黄埔军校后,黎廷文学到的第一课就是“校训”。“尽管当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多年,但学校弥漫着浓厚的革命主义氛围,大家都在学习三民主义和先生遗训。”黎廷文说,在他的记忆里,学校里挂着孙中山的画像,张贴着孙中山的语录。孙中山希望学生们心怀革命精神,能为民族未来而奋斗。“亲爱精诚”,这是孙中山定下来的黄埔军校校训,这一校训就是为了激励每一位学员成为“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革命军人,为创建民主富强的中国提供强大动力。
奔赴战场
在校学习期间,黎廷文在教官的指导下专心学习了军事课程和挖战壕、架桥梁、筑工事、埋地雷等工兵技术。“那时什么也不想,只想快点毕业,早日走上战场抗日。”黎廷文说。
1942年,黎廷文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31军135师工兵连当见习排长。1944年春,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攻陷湖南衡阳后即由北向南进犯广西的桂林和柳州。第31军军长贺维珍率部固守桂林,黎廷文所在的工兵连驻扎在桂平市金田村。桂柳会战打响后,国军大部队向西转进,黎廷文随军转移,在途中不慎跌伤了脚。到达河池贡川后,黎廷文因有脚伤无法走路,便负责看管武器弹药。黎廷文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武器弹药运到万江圩外的一个山洞内藏好,仔细看管直到部队前来接收,为部队保全了装备。
1945年初,黎廷文升任第46军188师工兵连上尉副连长。此时,局势已经开始进入对敌全面反攻阶段,黎廷文所在的部队光复了广东廉江县后,准备又对遂溪县发起反攻。8月15日晚上,工兵连里的战士正准备破坏日军布设在遂溪县马鞍山的铁丝网时,枪炮声突然全部停了下来,“原来日本天皇这天已经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我们胜利了!”一刹那,这个天大的喜讯让黎廷文泪如雨下,他想,孙中山先生争取民族独立,建设强盛国家的愿望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46军开赴海南岛受降。第46军在海口市秀英港登陆后,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夹道欢迎,道路两旁店铺从楼上垂下长长的鞭炮,报喜之声响个不停。
时至今日,黎廷文仍然深受孙中山先生爱国情操的影响,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读报,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时刻感受祖国发展的新变化。 (图文/记者 蒙敏莹)
新闻推荐
“政府搞这个‘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方便机械化种植,既省工又提高产量,我们老百姓都非常支持。”11月3日,兴宾区小平阳镇牛辽村村民李大爷对笔者说。今年以来,小平阳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