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的周结坤(二排左三)一家人。(易舟琴摄)本报记者 农柏华易舟芹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健康的百岁老人就更是无价之宝了。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贵港市有4.5万80岁以上的老人,百岁以上165人。10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记者有幸走近其中的三名百岁老人,感受他们的健康生活。
人物档案:宋玉娥,女,100岁,覃塘区覃塘镇覃南村大罗屯人。
记者到宋玉娥老人家时,这里还沉浸在一片喜庆当中。就在前一天,宋玉娥老人的曾孙子刚刚完婚。看着曾孙子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老人的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宋玉娥的儿子黄鸿伟告诉记者,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晚上8点左右休息,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饮食上从不挑食,每餐都能吃完一碗饭菜。老人多年来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餐必须喝上一小杯白酒。老人的生活还能自理,能够自己洗头、摘菜等,甚至还能扶着扶手爬楼梯呢。这两年,为了老人的安全,家里人都不让她干活了,也不让她单独外出。
宋玉娥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在4岁时被作为童养媳来到现在的这个家。她年轻时很艰苦,一日三餐吃不好,有时还要回娘家拿红薯和进山找一些野果来充饥。可能是老人习惯了劳作,九十多岁的时候还是坐不住,经常步行几公里去捡一些废旧回来变卖。
宋玉娥的家人向记者介绍,老人虽然100岁了,但还能自己穿针引线,缝补衣衫。记者当即问道,是不是真的?可否做给我们看看?
拿起针线,挺直身体穿针的那一刻,老人仿佛变得年轻了。只见她一手捏着细细的绣花针,一手捏着细线,也不用眯眼,仅用几秒钟就把线穿好,引来周围人的一阵惊呼。记者也不禁惊叹,这连年轻人都要花点功夫的细活,老人仅用了几秒钟就完成。说话间,家人又把线扯出来,老人又重新穿起,这次也是几秒钟就完成。
黄鸿伟说,老人长寿与辛勤劳作有关,母亲身体很好,仅仅是在90多岁时因为腿部和腰部不舒服住过院,而后就没有去过医院,小的病痛几天就自愈了,为她办理的医疗证根本没派上用场。
黄鸿伟说,母亲的心态特别好,非常开朗,与人不争不抢。她平常教导晚辈要有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不要斤斤计较。这么多年来,他们一家人相处都很和睦,遇事有商有量,从没闹过矛盾,与邻居相处得也很好。
人物档案:周结坤,女,105岁,桂平市下湾镇竹草村人。
周结坤一家五世同堂。她有四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大儿子83岁,最小的儿子60岁。全家共有45人,算是一个大家庭了。
周结坤的侄子黄琼余介绍说,周结坤身体很好,眼睛看得清,就是耳朵有点背,每天都会拄着拐杖到七八百米外溜达溜达。每天,她都是自己洗衣服,也帮家里摘摘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里人不让她干,可她自己却闲不住。
当记者问老人的生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时,黄琼余笑着说,没有,平时,家里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她比较喜欢吃杂粮,番薯、芋头都爱吃,肉类吃得比较少,也经常吃些水果,口味方面偏向于清淡。而且,她的作息也很有规律,晚上看一会儿电视后休息,天一亮就起床。她的性格很随和,从不生气,与邻居和睦相处,经常找别人聊天。老人对于解放初期和大跃进那个年代的事情记得很清楚,经常会在儿孙面前唠叨唠叨,而她的儿孙也会认真地听着,不时地应上几声。
人物档案:卢凤珍,女,105岁,桂平市南木镇人。
卢凤珍随大儿子住在港北区荷城新苑住宅小区。记者走进她家的时候,她正在和儿子一家人看电视,儿媳在煮玉米。记者看到卢凤珍的脸色很好,一旁的儿子说:“我妈的眼睛前几年得白内障,后来切除了,现在看东西还是很清楚,就是右耳朵有点背。”
卢凤珍一家四世同堂,她有两个儿子。前几年还经常到在柳州工作的小儿子家住,最近三年,她身体没那么好了,有时走路需要有人扶,所以现住在大儿子家。她儿媳说,家婆很爱干净,夏天天天洗澡,秋天也要两天洗一次,冬天虽然不能天天洗,但也要天天洗脚。这时,卢凤珍老人把帽子脱下来,给记者看她那为了洗头方便而剪短的头发。
记者问卢凤珍的儿子,老人有什么长寿的秘诀时,儿子笑呵呵地说:“哪有什么长寿秘诀?平时我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从不挑食。”正说着,儿媳妇拿来煮好的玉米给卢凤珍,老人拿起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据她家人介绍,老人早餐都是吃两碗粥和一个包子,中、晚餐吃一碗多点的米饭和菜,近两三年喜欢上喝茶。
老人平时最喜欢看娱乐性节目,看到画面上有老人和小孩在表演就特别开心。
新闻推荐
...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